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甚至职业培训学校在对外宣传上往往打出这样的口号:“学生修业几年,可获得某某文凭;学生毕业后可通过专升(接)本考试,取得本科文凭;学生毕业可出国深造,取得国外文凭”等等不一而足,以此吸引学生,很少职业院校在宣传中提到“学生毕业具备哪些专业学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具备哪些岗位本领和谋生手段”。在这个大背景下,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没有在大肆渲染“大学生”这个“光荣”称谓上多做文章,鲜明地提出让“大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这个理念,这不是哗众取宠,更不仅仅是称谓上的变化,这是外译实实在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职业高校办学定位的具体举措。那么,什么是准职业人?大学生与准职业人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命题?
该院院长孙建中说: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大学的学生一毕业就将进入各行业成为职业人,因此,我们才鲜明地提出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这个概念。“大学生”和“准职业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后者要求在掌握必备够用的专业理论传授基础上必须掌握大量的实际操作技术或技能,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主要看学校只重视基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学历教育还是更重视以培养“准职业人”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学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受长期“学历教育”思想影响,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梦想在轻闲中靠学历拿工资,靠学历获得所有待遇,而用人单位则要求:学生的学识、能力、素质应该拿到单位就能直接派上用场,为单位创造价值,用人单位直接购买的是大学生的能力,两种理念的碰撞,导致学生的就业观与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对接、用人单位的用人观与学生谋求岗位的需要不对接;学生的择业观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不对接、学生的学业观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对接。这就是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率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毫无责任感的“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更让一些用人单位心存疑虑。
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矛盾,让我们来看一看石家庄外语翻译学院的做法。
一套锤炼“准职业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办学之初就组建了这样一个机构,这个组织有三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企业、事业单位人事部门主管;一部分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一部分是专业岗位能手及学校教学骨干。这个组织叫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准职业人培养委员会”,作为该院的学术核心。其职责为:1、按照准职业人培养目标——岗位职业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制定准职业人质量规格标准;2、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以此施教;3、领导教师开展与企事业单位工作实际密切结合的仿真实践教学;4、参与学院专业设置、学科编制、教学计划的论证制订,课程与教材建设,各种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环节;5、把准职业人送到相关单位进行实际演练,并对其演练情况给予评价,将结果反馈给学院。
建立“准职业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我们知道,在经济生产中产品都有一个质量规格标准,大如汽车,载重多少、排量多少、百公里油耗多少;小如一根笔芯,是0.5毫米还是0.25毫米,一目了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选人则不同,长期以来,用户只能笼统地知道你是大专还是中专,只能靠面试选择,这就带有很大盲目性,人才是否适用,只能到用中才能发现,这常使用人单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那么人才能否也像物质产品那样让用户一目了然呢?院长孙建中说“能!”
下面以英语翻译专业为例来看一看外译针对不同职业方向制定的“准职业人”质量规格标准:
1、语音:发音正确,较好地掌握节奏感,掌握语流中的一些语音技巧和句子语调,初步掌握语段中语音轻重和新旧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
2、词汇:认知词汇5500-6500个,其中旅游类、运动类、教育类、家庭类、医学类、工业类、外贸经济类、中国对外政策类、新闻时尚类等20类词汇各200---300个,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其中的3000-4000个进行基本的引词造句;
3、听力: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日常谈话,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能在15分钟内听写已学知识内词数为20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
4、口语:能在一般社会场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正确表达思想,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得体,每天坚持10句话训练;
5、阅读: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能读懂难度相当于Sons and Lovers的文学原著,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18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0%。能在5分钟内速读1000词左右中等难度的文章,掌握文章的大意;
6、翻译:能独立完成课程中的各种翻译练习,理解准确、语言通顺,在校期间随团翻译8次以上,互相同声传译和交替翻译每学期不低于25小时,每次互相同声传译不低于4分钟,外文电影每周不少于一次;
7、有三十篇以上对行业成功人士的访谈笔记;
8、撰写一篇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这条规格标准虽只有8条,但它对人才的外语专业及工作能力水平都有了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
院长孙建中说:一段时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办学目的被一些学校人为的定位为“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使许多教育学者把目光紧紧盯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上,学校的办学紧随地方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今天钢铁市场热就办冶金专业,明天钢铁市场冷却而纺织市场热,又丢下冶金去办纺织专业,殊不知办学永远跟不上经济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自己的规律,因此,制定一个层次分明的“准职业人”质量规格标准很重要。
建立“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
外译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职业与岗位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需求决定,用什么就讲什么,用多少就讲多少,关键还是老师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学习及创新的方法。为此,该院创造性的出台了“准职业人”培养的课程模式。
什么是“准职业人”培养课程模式?就是以某一社会职业或职业群的知识、技能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和量化,然后进行课程组合,依此来设置课程再进行组合,形成课程群。在课程开发上,该院与企业合作,从企业的职业岗位收集大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案例,由行业专家根据这些案例,分解出能力标准,再根据这些能力标准,开发出学习资料库,然后根据学习资料库开发出课程,最后用于教学。
在形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中,公共课、基础课变为专题讲座,如大学语文,分为交谈艺术、辩论技巧、写作、经典诗词及作品赏析等四个命题搞十场讲座。这一改变,为实践教学赢得了足够的时间,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套培养“准职业人”的教学体系
针对如何培养“准职业人”,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多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大量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办法,构建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变“依赖教材”为“依靠生产实践案例”
例如,“商务英语”是一个实践色彩很浓的专业,教师坚持课上采取案例教学,课下注意及时收集国内外各行业优秀商务谈判的案例,打破了过分依赖教材的格局,形成了以教材为蓝本,以自编讲义为主要课堂活动内容的实践教学保障。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把一些国内外比较经典的案例附在教材中,既加强了学生对有关商务谈判原理的理解,也可用作课堂上的案例分析,提高了教材的实践性。
毕业实习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且很多学生都有了工作意向。对于毕业实习这一环节,该院工作的重点是积极鼓励已有就业意向的学生,结合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自找课题,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调查”实习中,他们与一些市场调研公司取得联系,并根据公司的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公司的一些市场调研的课题。通过这样的实习,学生对市场调研的全过程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锻炼了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一个职业人与“准职业人”探索与交流的园地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在培养准职业人这个理念指导下,更多的剖析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把准职业人提升到课堂(课题)任务主要承担者的位置上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必须与职业人(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开展探索和交流。该院的每一堂课都按照“提出问题—小组分析问题—教师帮助解决问题—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发展。首先由教师列出与本堂课相关的一系列课题,要求学生像职业人那样去观察、去质疑、去查阅大量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去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释素材。
这一模式也使预习改为“备课”,学生人人提前备知识的来龙去脉、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带到课堂中来交流,同时确立本课在本学科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在三大实践中(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践)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大家在课上交流自学本课的方法,共同探讨本课知识在今后的实践中将会在哪些领域得到应用。
学生作业则按照小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们按小组交作业。由小组组长指定(当然要保证机会均等)哪个题目由谁来做。但一个人做的题目,必须交给其它组员检查,并且由其它两个人签名同意。也就是说,呈现在我面前的答案至少是三个人的共识。如果发现答案有问题,教师会选择签名的学生来探索研究,让学生了解问题所在以及修改的思路,并由该学生转答这种反馈信息,由作者本人进行修改后,再交回来。
第二课堂:路——在脚下延伸
该院从培养“准职业人”的要求出发,以培养“准职业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来引导第二课堂;以第二课堂的全面开辟与精心组织去推进“准职业人”教育,促进了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提高。
他们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探索,形成了“一岗”(“准职业人”体验岗)、“二组”(“准职业人”质量规格标准研究组、“准职业人”实践历程追踪调查组)、“九个课堂”(职业精神课、晨练课、晚读课、定期外语口语对抗赛、定期网上搜集信息大赛、实习实践及社会调查、外译精英大讲坛、公寓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的第二课堂职业教育新格局。同时,该院把九个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内容列入学生培养计划,并与该院推行的职业素质学分挂钩,如: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天以上,可获1个学分;参加社区援助活动7天以上可获1个学分;参加全国、全省、学院三级专项竞赛和小课题设计与研究,获院级一等奖得1学分,省级一等奖得1.5学分,获国家级一等奖得2学分等等。除了与职业素质学分挂钩外,还设立“特等奖学金”、“创新奖”、“实践奖”等奖项,充分调动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积极性。
评价与考核:让学生由“会考试”转向“会做事”
考试是一种导向,“学校怎么考,学生就会怎么去学”,而“会考试”和“会做事”并不是一回事。例如,在外语翻译的同声传译过程中,有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随机应变,并根据事态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而这些都是笔试无法导向的内容。因此,有些学生“会考试”不会“做事”,即笔试得高分的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很差,这就是所谓“高分低能”现象;有些学生实践能力很强,但考试成绩平平甚至处于中下等水平,这就反映了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总结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一套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侧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建立“技能测试+模拟工作场景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章节论文答辩+案例测试+技能展示+考察原始学习过程证据”的评价考核机制。
在考试内容上,该院针对传统考试的考试内容中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的弊端,在考试内容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减少记忆性知识的容量,增加“案例分析”、“技能展示”和“口头语书面问答”的比重,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把课外的、与本学科相关的一些内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些实践和感受、时事热点等纳入考查范围,同时还增加“案例分析”题目,针对一个具体的事例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技能展示”,更好地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增加自信;考试范围上,该院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课堂笔记、发言记录、出勤记录、原始作业、良好建议、参加教学活动情况、任课教师评价等信息建立资料库,这些资料占学生考试成绩的10%;试题形式上,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让其更多地去感悟、总结、体验,学会发散、思辨、创新和实践。
在考试方式上,该院采取多种形式的考试模式,运用灵活的考试时间,采用开卷、闭卷、口试、动手操作考核、论文式考试、分组命题讨论形式考试、对抗式考试、实战考核。
在外语翻译职业学院采访期间,我们遇到一些前来“订购”该院“准职业人”的用人单位,他们都是正在用着“外译”学生,感觉不错再次赶来的“回头客”。一些用人单位告诉记者:人们都说大学生找工作难,但我们找人才更难,我们有很多工作岗位,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有些大学生请客送礼我们也不要,需要的我们哪怕请客也要请你去。大学生为找工作发愁,用人单位为找人才发愁,“一种相思,两处情愁”。我们常喊“要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就业率”,“教育质量”在哪里?在用人单位的心里。也许,我们的职业教育真正转移到培养“准职业人”轨道上来的时候,也就是职业高校真正发挥培养职业人才作用的那一天。
(习伟 王振岭)
请关注本报12月5日《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探索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