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本科上高职
20岁的河北沧州姑娘马香习,笑称自己演绎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爱情”故事。
在第一年高考结束时,马香习上网选择自己的求学志愿,鼠标轻轻一点,马香习就对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一见钟情”。
第一年高考失利的马香习,“尚觉自己有潜力可挖”,选择了复读。然而在“度过了残酷的‘高四’”后,马香习高考又意外失利,成绩离二本线仅差几分,原本可以上一所不错的“三本”院校。但是,马香习再次选择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现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的马香习,在向记者解释原因时说,“这里就业好。”
生在山东、长在甘肃的王鲁燕,坦言自己是奔着“好就业”才报考兰州石化职院的。不上本科上高职,一个女孩子学石化,亲戚朋友都反对。但王鲁燕铁了心:“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2007年,像王鲁燕一样,高考分数超过甘肃二本线的827名考生选择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该校招生的全国23个省市,录取投档分数线均高于当地“三本”录取分数线。
入学3个多月,王鲁燕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师兄师姐的成功经历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王鲁燕现是学生会宣传部的一名骨干,她说:“来兰州石化职院,不后悔。”
“能在现场教的,绝不用黑板”
“就业旺,招生畅。”学院招生就业办副主任赵振学一句话道出了800名“准二本”不上本科上高职的秘密。
就业率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金字招牌”,学院连续5年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2%以上。
多年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过硬的素质也为学院赢得了相当的口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普遍评价是:“下得去,留得主,用得上,能干事。”
令全校师生引以为豪的是:地处西部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从全国1145所高职高专院校中脱颖而出,入选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该计划被业界称为职业院校的“211工程”。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何在西部职业教育中一枝独秀?在就业压力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为何走俏市场?
带着疑问走进学校第二工业中心,记者突然眼前一亮。
机械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正在实训。穿着天蓝色工作服的刘永虎,像个“熟练工”,操作起数控铣床来,得心应手。
这位21岁的小伙子指着隆隆作响的机器,不无自傲地说:“我们的实训中心是全甘肃最先进的,在全国也是一流的。”
说起自己的专业,刘永虎底气十足:“进企业,无需培训,便可直接上岗。”他的底气来自学校搭建的实训平台,这里有“逼真的工业现场环境,真刀实枪的实战训练。”
这也是该校努力的方向。“实训基地最大限度按企业运作,学生在校期间便可亲身见识、直接操作本行业的先进生产设备,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学院院长张方明告诉记者。
据介绍,尽管办学经费紧张,但建设实训基地,学院不吝重金打造。整合建设石油化工等六大综合实训平台,“以三大工业中心”为主要平台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准。
投资300万元兴建的石化中试装置实训室,学生不出校门便可生产数十种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与实际生产过程相差无几。
突出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一大“个性”。学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能在现场教的,绝不用黑板”。与此同时,学校推行“学历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培养模式,学生的取证率达到95%。
更令人叫绝的是,老师也被派到企业去实习。从2004年开始,先后有10个专业、近300人次的专业教师赴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等10余家企业,接受现场工程锻炼,旨在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2003年拉开大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到2009年将要实现的目标是,“双师”型教师要占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特别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该校已有1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8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办学不赶时髦
“高职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就业教育。”张方明这样解读其办学理念。
张方明回忆,2002年前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混乱期,一些院校只顾升格,忙着合并、改名。在这样的形势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何去何从?
一番冷静的讨论之后,他们亮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不求大、不求高、不求全”。
这是一个彰显鲜明个性的表述。“不求高”的内涵便是“安于其位,精心打造专科层次高职教育,不把升本作为唯一追求”。
张方明说,50年的办学历史给了他们这所职业院校厚重的底蕴,办学不赶时髦,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突出自己的行业背景和“工字”特色。
思路决定出路。这样的理念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登台“唱主角”,设计课程改革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专家的意见占很大权重。”
学生几乎是“量身订做”的。“量身”的尺子便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学院用倒推的办法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计教学模块,制定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方面,学校通过巧妙的专业“嫁接”手术,轻轻松松把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等以前的“滞销”专业改造成面向石化行业的急需专业,效果喜人。另外,对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宣判“死刑”,决不手软。
这样的做法,个性十足。
每年,不等毕业,很多热门专业的学生早就被“抢购一空”。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绝大多数成了“回头客”。
2006年,中海油壳牌石油公司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挑选100名高职毕业生,但因所涉专业的学生大多已经“名花有主”,对方只好预订来年的毕业生。2008届近3000名毕业生,目前已经有86%的学生签约。
这些天,学院就业办公室的同志忙得焦头烂额,进入毕业生季节,就业办公室每天呈现出“车水马龙”的景象。
学院把就业部门作为学院的“特区”,排在了优先位置,有着很多的特权。
学院不只是对就业部门,对党委书记、院长也下达了硬指标:每年必须到20个以上的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为毕业生就业“铺桥铺路”。这项工作被命名为“一把手工程”。
2007年6月,教育部部长周济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视察,对其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石化学院办学定位是准确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改革是有成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