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当初也叫“某品牌奶粉”
对于“某品牌奶粉”的品牌,虽然心知肚明,但各媒体和新闻发言人都心照不宣,视为新闻发布会的“花絮”。但“某品牌奶粉”所带给人们的,可不仅仅是让人“会心一笑”的花絮,还有沉痛而不太遥远的回忆,比如:两年前那场给中国乳业带来强烈地震的“三鹿奶粉事件”的主角,在问题初现之时,也曾态度强硬,相关部门或媒体也曾称其为“某品牌奶粉”。
其实,是不是叫“某品牌奶粉”,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我在意的是,“某品牌奶粉”经历了“劣质门”、“三聚氰胺门”等重大安全事故后,依然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我们吃了这么多亏,上了这么多当,“某品牌奶粉”依然还在刺激我们的神经,伤害我们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还是要让无辜的孩子们埋单?为“劣质门”、“三聚氰胺门”还债的,又是孩子!还是孩子!
究其根源,无论是“劣质门”、“三聚氰胺门”,还是“早熟门”,恐怕都可称为“检测门”或者“监管门”。从“劣质门”开始,监管也好、检测也罢,都是“出一次事故,铺一回地毯”。出事了,“地毯式排查”,却只着眼于有没有三聚氰胺、存在不存在劣质现象,而没有举一反三的智慧,缺少全面、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措施,完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至于几年过去了,对于奶粉的监管,还没有形成一个成体系、有效果的制度保障。
正因如此,在“适当”的时候,就会有“某品牌奶粉”冒出来。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这几乎是一种必然。相关部门习惯于当时轰轰烈烈查处,却少于事后踏踏实实研究,如此行事,如何能建立起科学的监管体系?每出一个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从上到下不可谓不重视,也不可谓不努力,但若不吸取监管教训,难保以后不会再有“某品牌奶粉”。
相关报道:
两名“三鹿”刑事罪犯被执行死刑
三鹿案件田文华二审仍判无期徒刑
中央纪委监察部处理三鹿事件重要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