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

关注亚运赛场内外的“冰点”

高瞻展 李智煜 温 融 《 中国青年报 》( 2010年11月25日   03 版)

    “在亚运赛场,随时都能看见清洁工不停地劳动,她们到底工作了多久、要走多少路?”这个问题吸引了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卢义杰。他决定用一天时间贴身跟随一位清洁工人,一边观察一边计算,数她来回拖地的次数和清扫面积,然后进行对话采访。

    凌晨3点多的亚运会主新闻中心,记者工作间里只有3人,但400盏连续工作了数千小时的节能灯却仍然亮着,打印机、电脑也处于开机状态。“工作间里有多少盏灯?这些灯为什么不能关?”为了继续观察这一现象,他又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的情况仍然如此。于是卢义杰采访了场馆技术部门、志愿者、外国记者,写出《四百节能灯只照三个人》一文,力图让低碳的亚运场馆“低碳”一次。

    11月20日夜,大学生记者高虞决定在主新闻中心通宵等新闻。午夜时分,一群人从记者工作间北门进入,立刻被在场的外国记者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一定是大人物!”高虞抓起相机冲到前面,通过观察其身边便衣及询问身边外国记者得知,此人竟是伊朗副总统阿里·赛义德鲁。而此时,记者工作间里的中国记者只剩下他和中国新闻社的一位摄影记者。高虞随即用英语问了一名伊朗记者,得知副总统深夜造访的原因是伊朗在金牌榜上的排名上升到第4位。高虞迅速组织材料,稿件于凌晨2时发回校媒网,并刊载在次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成为独家新闻。

    “他们几乎看不上一场比赛,只能待在小小的工作间复印、归档,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工作。”注册大学生记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蓓发现在赛场之外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成绩报送员。王蓓了解到,成绩报送员们的工作会持续到12点半,来来回回基本不能休息。王蓓觉得他们在这样的岗位连续坚守十几天,值得一写。

    在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载的一篇报道里,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杨君君为“冷门场馆”鸣不平。她发现手球观众席有一半都是空着的,媒体席很少有满座的时候。更让她惊讶的是,他们几个不起眼的大学生记者竟然是手球馆里的首批境内媒体记者。“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全民体育的悲哀?”杨君君的报道向社会发问。

    像卢义杰、高虞一样,50名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除了为大赛新闻发布提供服务,还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大学生传播亚运赛场内外的新闻故事。当所有媒体镜头对准运动员的时候,大学生记者把更多的镜头留给拉拉队员、观众,还有那些面对着观众背对着比赛的志愿者。注册大学生记者。

    截至目前,50名注册大学生记者已经参加了52场新闻发布会,观摩了210场比赛,累计采访了1000多名各国运动员、新闻官和志愿者,刊发了400多篇稿件,在百度网搜索“亚运大学生记者”关键词,有5330万条相关讯息。

“史上最强政府招考”被取消
关注亚运赛场内外的“冰点”
重庆出版社喜庆60华诞
王生英:乡村教育守望者
河北省大学生“青马”培训班开班
贵州省政协原主席黄瑶受贿案一审开庭
桥梁晃动引起恐慌酿成惨案
一生无我 矢志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