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郎坤:六年不辍伴飞小雏鹰

本报记者 崔玉娟 《 中国青年报 》( 2010年11月25日   04 版)

    志愿者郎坤现在正忙着在武汉市推广她们的彩虹计划,她要把自己和同学们6年来帮助农民工子女的经验介绍给更多关注这些孩子的人。她说:“只有物质资助,效果是有限的。” 

    2005年,郎坤正在武汉读大学。1984年出生的她很难想象,当她坐在亮堂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在这座城市一个菜市场的楼上,还有一所“屋顶小学”。

    在武汉市江汉区高家台菜市场的屋顶上,有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开设的民办小学——凌智小学。学校在武汉市找不到价格低廉的教学场地,只好把这家菜市场的2楼作教室。菜市场的楼顶是一个平台,学校就建起围墙,将它改造成一个活动场地,因此得名“屋顶小学”。

    郎坤与农民工子弟结缘始自这所“屋顶小学”。由郎坤发起组织的共青文明岗建在了“屋顶小学”,一些志愿者开始在学校义务支教,每周五为学生们教授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英语等课程。在郎坤的组织下,每年都有新的老师接过支教接力棒,站在“屋顶小学”的讲台上。

    2007年大学毕业时,郎坤选择了支教事业。经过选拔,她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队长。一年的贵州支教经历,让她更加了解贫困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更加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贵州很多地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落后,因此,全国各地的好心人源源不断地把钱汇到这里。”郎坤说,这让她高兴也不无思考,“如果感恩教育缺失,那有可能会让孩子们认为——因为穷,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应该的。”

    郎坤想让孩子们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在服务地龙里县,郎坤主动承担起该县小学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多孩子自发地开始帮助别人。郎坤说,她也在孩子们的变化中找到灵感,作为活动主题。

    郎坤发现,这些西部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少先队活动的平台上充分展现他们的特长和兴趣点,在活动中体会关爱,进而找准自己的定位,积累自信。于是,她以自己支教所在的龙里县城关三小为试点,建立了龙里县“为了明天——七彩阳光工作室”,下设雏鹰志愿者基地、素质拓展训练营和心理援助爱心联盟等机构。经过一年的努力,雏鹰志愿者项目已经成功选拔了67名雏鹰志愿者,并根据个人特长和服务意愿组成了小记者、小保安、小环保、小礼仪、小向导、小文艺、小监察 “七小”志愿者和雏鹰消防志愿者。雏鹰志愿者们在辅导员郎坤的带领下,开展了许多志愿活动,服务校园内外。

    结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大学校园,郎坤继续着她的梦想。每年,她都会发起开展农民工子女高校行、武汉行等活动。郎坤说:“我们要着眼长远来看对这些孩子的影响,希望我们的做法能推广到整个武汉市。”

爱心小手拉小手
用身边榜样激励青年成长
培养高铁时代新传人
郎坤:六年不辍伴飞小雏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