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经济适用墓”能否让人“死得起”

《 中国青年报 》( 2010年11月25日   02 版)

    一些学者、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墓价高于房价、直追别墅的现象,既有摆阔、攀比的社会心理原因,也与行业垄断、立法滞后、监管乏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记者走访了解到,“为亲人送终要体面些”的观念在宁波市的群众中仍比较普遍。3年前,宁波市北仑区曾推出价格6000元以下的低价墓穴,由于墓穴被安放在公墓的角落,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也不配套,群众产生“阴间贫民窟”的感觉,这类墓地少人问津。

    “一些公墓一味迎合人们‘勒紧裤腰带也要厚葬亲人’的观念,推出高价墓地,现实‘逼’得人无法选择。”济南市民钱志强深有感触地说。他最近为逝去的父亲购置了一座十几万元的墓地。为什么会出如此高价?钱志强说,贵有贵的道理,高价墓地朝向好,位置好,面积大,有五六平方米,环境好,祭扫方便,普通墓地太局促,想给老人磕个头空间都不够。而且去墓地一看,“普通墓地就好像普通住宅区,高价墓地则像别墅区,感觉不一样,多花点钱让老人安睡在这儿,我们晚辈也觉得体面,心里安宁”。

    类似现象屡见不鲜,而地方政府主管的监管却比较乏力。范英说,长期以来,多数公墓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主管,在人事、管理与定价等方面与有关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另外,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仅有区区十几条,规定过于原则,对殡葬业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没有规定,滞后于实际情况,立法空白是公墓监管较为乏力、墓价不断走高的一大原因。

    唐国富说,“经济适用墓”难以治本,但我们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墓地整体价格,在尝试满足不同层次群众需求上进行探索。

    “经济适用墓”是否偏离殡葬改革方向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为此,民政部2009年底公布的《关于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提出,我国殡葬改革的宗旨是“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殡葬负担”,并提出今后“除纳入规划的外,原则上不再许可建设经营性公墓或扩大既有公墓占地面积”,同时“积极发展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满足群众骨灰安放的需求”。

    如果各地都借鉴“经济适用墓”模式,会不会偏离殡葬改革的方向?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管理系主任杨宝祥教授认为,“经济适用墓”的提法不科学,这种提法参照经济适用房的概念,意欲实现让每个人都买得起墓的目标。但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张,按每年全国有900万人死亡计算,大量土地将被用石材、水泥制造的坟墓占用,长此以往,绿水青山就得了“白化病”。

    杨宝祥说,政府主管部门一直试图通过高墓价抑制人们对墓葬的需求,同时推广节地葬法和生态殡葬。

    根据相关管理条例:“收费管理办法……按照鼓励骨灰存放、限制墓葬的原则制定。”

    然而,现实中这种改革导向却遭遇执行难。在宁波北仑,就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群众虽然抱怨公墓价格逐年上涨却依然认购,生态墓遭受冷遇;在移风易俗难见成效的情况下,高墓价并没有发挥抑制人们选择墓葬的作用,反而成为群众抱怨质疑的焦点。唐国富告诉记者,北仑区有3家生态墓园,因地理位置偏僻,传统殡葬观念浓厚,选择生态墓园者少之又少。

    范英认为,传统观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应当正视群众“入土为安”的殡葬需求,允许作为权宜之计的“经济适用墓”尝试和探索。但更为长远的,应当理顺殡葬管理体制,加快殡葬管理立法进度,积极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通过政府限价等干预措施,让墓价整体“经济适用”。

    杨宝祥说,殡葬改革的方向应是提供公益性殡葬服务为主,以此为基础,逐步加大移风易俗的力度。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有一本学术期刊叫《大众电影》
敲诈
废“行政强拆”是
对司法的严峻考验
中国孩子何时能从一枚蛋中孵出克林顿?
假焊工证会热销吗
房屋维修基金别成糊涂账
非她不取,招聘不过逗你玩儿
你荒你的油,我得我的利,奈何
“经济适用墓”能否让人“死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