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承诺今年1月9日前在室内公共场所和室内工作场所实现100%禁烟。但时至今日,仍无一部国家级的无烟立法,且囿于相关部门政企不分、烟草涨税不涨价、烟草文化难以改变等原因,履约5年内,不仅全民吸烟率没有下降,二手烟的受害者却在3年内增加了2亿人。中国失约,已成定局。(据《京华时报》2011年1月4日)
如专家所说,烟草企业的阻挠是禁烟不力的主因。作为纳税大户,作为少数几个“专卖”产业之一,烟草行业在经济结构中无疑具有极为“高贵”的地位。可以设想,如果烟草只是普通的民间投资产业,禁烟必定不难。一道禁令,稍严格点,就能产生打击作用。
问题在于,打击过后呢?一旦烟草真的受到打击,调控者自身利益是不是也会受到影响?结果不言而喻,因为在不少城市,烟草都是支柱产业,是当地企业中的重点甚至龙头。打击这些企业,岂不等于打自己的脸?GDP目标又如何保住?
可见,与其说烟草企业的阻挠导致了禁烟不力,不如说烟草产业的不适当地位,导致了禁烟困局。其实,不只是烟草,看看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就会发现,“问题产业”成为经济支柱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汽车业、房地产业,它们都是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本身有问题吗?没有。造汽车、盖房子,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些产业又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产业”。
比如汽车,一方面我们大力推动本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由大变强,而另一方面,每个城市都面临着汽车数量迅速膨胀的压力,道路建设、停车系统等已无法匹配,北京那样的治堵压力很可能蔓延到其他城市。又如房地产,当它成为支柱产业后,政府利益就和房地产捆绑在一起了。《人民日报》说部分地方以高房价换GDP阻碍调控成效,这种问题显然存在。
就单一事件来看,控烟难、汽车堵、房产热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综合起来看,不难发现,“问题产业”成为经济支柱,而且是各地一窝蜂地以此为支柱,导致了产业发展与调控者利益休戚相关,这才是调控难的根本原因。不削弱甚至斩断这种利益关联,调控就很难起效。
影响社会环境或是人民健康的产业,不适合作为支柱产业,比如烟草,比如其他一些污染重的行业,只有降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才可能有效监控。而像汽车之类,本身没问题,但和社会发展有一定冲突的产业,则应提倡求强不求大,做出有影响力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在国内则提倡适度发展,至多成为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而不应成为那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
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产业”会成为经济支柱?原因一方面在于我们的产业梯度还不够,竞争实力还偏弱,新兴产业还不成规模。我们需要整体性的产业提升,需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创意性产业、服务性产业等的扶持力度,需要优化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是一窝蜂跟进的思路,到处都以烟草、汽车等为经济支柱,多而不强,结果必然导致产业问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