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1月0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官”学家在科研项目里飞呀飞

邓海建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07日   02 版)

    有媒体统计了113项将于2011年开始实施的973项目,发现其中剔除官员和海归,剩下的本土培养和成长的专家不到30人,占总人数不足10%。这就意味着,“本土成长,又不带‘长’的教授,很难拿到大项目。”(《中国青年报》1月6日)

    科研项目“官”气盎然,早就成为当下我国学术生态中的“寻常一景”。973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这个定位大约就是说,此类研究课题恐怕不是三五天或三言两语就能结题的。值得关注的是:就是这样的项目里,几位重点高校校长赫然出现在“主演”的行列。分身乏术的高校行政官员,竟然有精力悉心于如此耗时耗力的重大科研项目?其实,只要晒晒“官学家”们一年的行程表,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首席“官”学家在科研项目里飞呀飞,失范的资源配置在他们身后追呀追。类似的传奇,早就有很多意味深长的注脚:譬如在2009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中,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八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管理人员;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85%以上是现任官员,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都是带“长”的人物。再譬如,2010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九成,不带任何“长”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这样的比率,既“一脉相承”又“绵延不绝”。 

    飞来飞去的“官”学家,既像学者,更像官员,一人分饰两角,顺风顺水得心应手。我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而我们的科研投入也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本应体现科学精神、科学规律的科研资源,却成了“官”学家们的囊中之物,科研资源最终沦为他们一次冠冕堂皇的财力分配。

    说来说去无非是“科研行政化”的道理,但是,“科研行政化”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积重难返的?回答这些问题,似乎等不及所谓体制机制的华丽转身:一是我们的财政并不那么宽裕,经不起如此折腾;二是真正做研究的年轻人也等不起,青春不等人。既然科研投入属于财政支出,那么,绩效审计何在?资源配置的程序正义何在?

    凡事诉及体制或法律,很多时候并不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科研项目上的沉疴,与其期待一步到位地纾解,不如“解剖麻雀”、厘清大型国家级科研项目中的责权利关系。“官”学家们在科研项目中的长袖善舞,本质上和“驻京办”、“建筑转包”并无二样——嗷嗷待哺的中国科技创新,需要从这场奢侈盛宴中清醒过来了。

心脏支架暴利:纵容还是默许
让民众控制政府的钱袋子
“官”学家在科研项目里飞呀飞
“前腐后继”,第四名交通厅长轰然倒下
是裸模,更是贫困生
最该清白的部门何以肥水横流
美国人看中国或许更客观
指望精英甘愿守规则不现实
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