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凛冽中,23岁的湖南汨罗市三江镇凤形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敏正在尝试种养蘑菇的新计划,为他的“养牛循环经济圈”添上最后一笔。
2009年6月,毕业于衡阳财经工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陈敏回到了家乡,被选拔为汨罗市三江镇凤形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扎根农村一段时间后,农村的穷苦和乡亲们期盼过上宽裕、幸福生活的愿望深深撼动了陈敏。如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他开始把眼光瞄准在村里的传统养牛行业上。
地处洞庭湖畔的汨罗市一直以种田养肉牛为经济支撑。陈敏的主意并非什么创新,很多人善意地告诫:“小伙子,种田养牛我们搞了一辈子了,发家致富谁都想,但你别想得太简单了。”
但陈敏有自己的想法:传统的肉牛养殖成本较高,且产业方式较为单一,一年忙下来难有多少余钱。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必须采用新的方式和科学技术。通过网上搜集的资料和书本上掌握的知识,他开始描绘一个养牛循环经济的蓝图:种养绿色、天然的牧草,既可降低成本,也能增加产量;建造沼气池,解决牛粪的污染,同时可以方便村民煮饭烧菜;剩余的沼渣和沼液还能当肥料,有利于其他农产品。
然而,对于他的想法支持者寥寥。陈敏知道,只有自己先干成功,他的循环经济试验才有吸引力。陈敏拿出自己的奖学金、勤工俭学攒下的所有积蓄,加上向父母借的一部分,缺口仍然巨大。他只好拿着创业计划书去游说,最后在乡镇领导和镇农村信用社的帮助下,才凑齐了15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个月中,他召集人手迅速完成了场地租赁、牛舍建设、牛犊采购等工作。
巨大的资金压力让他如履薄冰,陈敏很小心地计划自己的开支。他发现家乡养的牛,肉产量不高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选择优良品种迫在眉睫。2010年夏,他独自到山东济宁采购回12头西门塔尔、鲁西黄牛和三元杂交牛。村民都来看稀奇,他趁机做起了推销工作:“西门塔尔原产于瑞士,每头可以长到1200公斤。”陈敏告诉大家,这个品种的牛长大跟大象一样,产肉很多,生长周期短,投入少,目前在湖南养得不多,应该大有市场。
在饲料选择上,喜欢搞创新的陈敏边学边探索。他种了近10亩桂牧一号、黑麦草等牧草,作为肉牛过冬的储备饲料。为了解决牛粪的污染,他动员村民建沼气池,可村民对此并不热心,即使市里能源局派人来做工作也无济于事。走村串户后,陈敏发现,村民一个是怕出钱,另外也担心日后的管理维护的问题。无奈之下,陈敏自己出钱请人建造了两个2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方面消化肉牛的粪便,同时免费给村民提供清洁能源。
“有了这个沼气池,牛的粪便转化为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液和沼渣用专门设备净化处理后,又可变废为宝直接用作肥料,这样就形成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任何污染。”陈敏说。不仅如此,沼气还能产生电能,牛粪经过处理可以用来种植双孢菇、养蚯蚓。如此一来,整个养殖生产环节不仅生态环保,还能循环互助,受益者已远不止他所在的凤形村村民。
陈敏已经开始探索蘑菇的种养。上个月,他连续走访了几家蘑菇种植基地参观取经,希望能开辟自己种养业的“第三战场”。随着陈敏事业的越做越大,村民们看到了这种生态肉牛养殖业的美好前景。村里有10多户人家开始加入到陈敏的队伍中来,养了100多头新型肉牛。按照每头增收2000元计算,到了春节后,可总计获利20多万元。
2010年12月17日上午,陈敏告诉记者,在团岳阳市委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开始尝试组建一个标准的专业合作社,依托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领域,争取让更多人通过养殖富起来。
本报记者 洪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