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1月1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监督何时不缺位?

本报记者 王怡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7日   07 版)

    上杭经济适用房申报乱象,再次激发了网民探寻真相、追求公正的斗志,也再次给有关部门提供了反省政策漏洞、自身失误的机会。与深圳经济适用房风波一样,上杭事件起于网络,都由热心网友“晒名单”引发,传统媒体介入后,有关部门开始作出回应。

    上杭有关部门在政府网站上贴出的最新情况说明中,有一个并不显眼的细节:“6户主动退出。”这6户为何会主动退出,并无说明,但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该名单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人预见到迟早会被“揪出来”,还不如早早退场。如果原来申报的资料属实,何必“心虚”?

    可见,网友、媒体的共同监督起到了作用,不过这种监督来自外部,并非政府部门的主动监督,效果其实很有限。仅记者对部分人进行核实便发现,有众多干部参与申报,很明显,领导们并没有打退堂鼓,或许他们还抱着侥幸心理。

    当然,也有网友表示,在基层,有不少干部干得多挣得少,确实买不起房子。真是如此,他们的真实收入、住房情况更应该让群众知道。但在公示中,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申报的家庭人口、家庭年收入,“自报无房”,实际情况如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监督机关在这里完全陷于被动,如果没有人来举报,就说明“没有问题”。但试想,对申购者的情况谁能真正了解呢?无非是他们的同事、亲朋好友,他们又怎么会伤害自己人的利益前来举报?即便有人正好知道名单中某人的真实收入和住房情况,这种概率也很小,也难怪公示了1568人,最后却只有两个人被举报。

    监督机关把无法一一核实的原因归于人员太少,这是事实,监督由此沦为摆设。既然如此,为了实现真正的公正透明,创造新条件和新的监督形式十分必要。网络监督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这种监督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如果这件事情没被捅到网上,那就无声无息地过去了。那么,如何创造可操作性、可控性更强的监督方式,应该是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报记者 王怡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17日 07 版

上杭经适房成公职人员福利房?
监督何时不缺位?
审核程序流于形式 公示信息遮遮掩掩
深圳保障房造假被指处罚太轻
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