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1月1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一家之说

两种很值得我们警觉的苗头

——为“包容性增长热”降降温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7日   02 版)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和学者在热炒一个词 “包容性增长”,对这一词语给予了毫不吝啬的溢美与久旱盼甘霖般的期待……“包容性增长”仿佛是横空出世的灵丹妙药或横扫一切的不二法宝,谁要对之不予呼应简直要被扫地出门,谁如果对之说上一两句微词,那更是大逆不道了。就算“包容性增长”真是一个好东西,在这样的氛围与环境下也会“走火入魔”了。为了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也为了“包容性增长”实至名归,让我们为对待“包容性增长”的这种做法(注意,不是对“包容性增长”本身)降降温。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个概念,是由一个国际组织亚洲开发银行近年提出来的,旨在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消除排斥性增长的恶果,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一概念无论内涵还是意图都是很好的,我们一定不能放弃从中汲取有益成分。但是如果要把它上升到引领中国社会“十二五”发展的高度,就未免有些勉为其难,越俎代庖了。

    “包容性增长”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包容性增长”体现的内容,“科学发展”皆已涵盖。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是基本认可的。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要求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更加关注民生。其要旨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与价值指向,其战略充分反映了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回应,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当然主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说中国社会没有“科学发展观”,我们从别的地方拿来一些好东西为我所用未尝不可。问题是我们现在不仅有,而且还很好,却不知珍惜,甚至还去买椟还珠,真应了中国古代禅宗大师的一句警世之语:“舍弃自家宝,沿街去乞讨”。

    所以,我以为,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没有写入“包容性增长”,绝对不是什么疏漏,更不是什么遗憾,而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清醒认知和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自信。

    也许有的人会讲,不是我们在鼓吹,是总书记在倡导。确实,从去年以来胡锦涛同志曾经在三次讲话中谈到了“包容性增长”。但我们要注意总书记讲这些话的场合,一次是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另两次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大家注意,这些都是国际会议。在国际会议上运用国际间约定俗成的概念表达对发展的期待,传递对发展的认知,这是对会议主办者的尊重,是一种国际间基本交往礼节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会议场合,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话语来阐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毕竟交流沟通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对方能听得懂、能理解。据说,当年周恩来总理招待外国友人观看中国根据越剧改编的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友人被优美的韵律深深陶醉,但遗憾的是他们听不懂讲的是什么,随行翻译怎么翻都翻不明白。周总理当时机智幽默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话音未落,外国友人恍然大悟。在不同的场合讲对方能听明白的话何其重要啊。

    但是我们不能把面对国际社会的话语体系生搬硬套到国内来。如果我们面对中国的观众,在中国的舞台上不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而说“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就适得其反了,不仅意思会搞糊涂,心情也会搞坏。戏曲名字尚且如此,事关中国社会发展这样的大问题就更不能儿戏了。

    我们之所以要给围绕“包容性增长”出现的这种不正常的“热现象”降降温,是因为这种热背后其实反映出了两种很值得我们警觉的苗头。

    一是,当下的社会中弥散着一种浮躁的氛围,无论是公众还是学者乃至一些发展实践者,不想着去建构求真务实的理论,不下工夫去研究实实在在的对策,不愿意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而是热衷于追逐新名词,炒作新概念,越花样百出越可以吸引眼球,越语出惊人越显得自鸣得意。曾经有位官员讲过一句话,科学发展是慢功夫、笨功夫,做起来又累又不显政绩,哪如“包容性增长”,又时髦,又轻巧,只要喊几声别人就会认为你思想解放、眼界开阔。我们承认这说出了一种客观的现象,但问题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也许老百姓听到了新名词,也许学者赚够了知名度,也许官员展现了新思维,但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不仅无补,反而会在一片口水声中给耽搁了。

    二是,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态势的扩张,我们的一些同志对于中国自己的东西越来越有些不自信了,说一门心思崇洋媚外可能有些过,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潜意识始终存在。而且中国社会这些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于模仿国外做法的举措,过于借鉴国外经验的行为也给了一些人不小的暗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拿来就是对普世价值的尊重、对现代文明的认同,而对外国做法的审慎研判则成了保守落后、不与时俱进的代名词。我们从不反对汲取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但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句话讲得很到位,人吃猪肉是为了增进营养强身健体,不是为了变成猪。外来的东西没有经过“中国化”这一过程就贸然生吞活剥,不仅不会管用甚至要出大问题的。

    道理讲了这么多,关键是要在实践中有所体现。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让“包容性增长”在科学发展的统领下发挥积极功能,而不是鸠占鹊巢、反客为主,更不能出什么“以包容性增长取代科学发展”的馊主意。

“GDP崇拜”能否终结?
爱电影还是爱广告
一小步带动一大步
两种很值得我们警觉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