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涨幅在年初预期目标范围内。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认为,去年12月的物价相对于11月的物价,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这意味着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针对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反映出的未来经济走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如果2011年房价调控不下来,CPI还保持在5%左右的增长速度的话,那经济就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目前地方政府过高的增长预期不利于控制通胀,她建议2011年GDP增速控制在9.5%~10%之间,不需要加大投入推动过高的增长,否则会引发通胀风险。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则称,12月CPI涨幅有所回落,仅仅是间歇性的,除了调控政策起到的作用外,也因为到了年底信贷投放受全年额度约束有所减少,投资也有所回落。进入新年后,信贷投放、投资增速又会再度起来,CPI可能重新上探。她甚至预测,2011年全年CPI涨幅可能达到7%。
财经分析人士张庭宾认为,此次国内CPI的快速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食品在中国CPI指数中的权重为33%,是第一权重。而从去年8月初开始,国际农产品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到11月的阶段高点,国际玉米、豆油和棉花分别上涨了51.7%、39.96%、99.5%,直接推动了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并拉动了CPI快速上涨。与此相比,国内经济过热对物价影响反而是“次要”的问题。
他表示,由于受外部因素影响,中国的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调控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属于“隔山打牛”,作用有限。最直接打击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是在限制农产品出口同时,国内抛出储备粮油平抑物价。不过,多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吃肉增长,加之农业投入不足,水利失修,中国大豆和玉米先后出现了刚性缺口,国际炒家借此大肆炒作,美国作为第一农产品大国又是期货市场的主导国,对农产品大涨却是乐观其成。因此,国际上的“定价权”之争才是撬动国内物价不稳定的关键。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