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总共有多少老师?多少学生?”
“教职员工连做饭、开车的加在一起25个,老师有的兼了好几门课。学校有小学和初中,有500多学生,孩子的流动性比较大。”
“学生每年的流动性大到什么程度?”
“父母工作变动,今天在这儿打工孩子在这儿上学,明天工作换地方了孩子也就走了,大约每学期走100多人,也有新来的100多个学生。”
这是2010年12月18日,在北京房山区创唯打工子弟小学,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于庆丰和学校老师的一段对话。当天,来自房山五所打工子弟小学的师生参加了团北京市委举办的12月份“倾听日”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情系打工子弟,牵手共助成长”。
“倾听日”活动现场,于庆丰与学校师生及家长就打工子弟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进行了交流,特别了解了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的学生和教师流动频繁、学校设施简陋、实验用品短缺等问题。
“倾听日”活动是北京共青团的一项品牌工作,目标是倾听青少年心声、反映青少年意愿、凝聚青少年智慧、服务青少年成长。为此,团北京市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共青团倾听活动实施办法》及一系列规章制度。团市委先后召开两次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把“倾听”从共青团的活动固化提升为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少年的制度和载体。
“倾听日”从2009年12月开始,至今已经一年时间。一年中,团北京市委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各类青少年代表开展了24次面对面交流,包括倾听活动21次,系列活动两次,专题社会反馈活动1次。邀请青年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与。全市16个区县团委共开展倾听活动202次,累计邀请青年代表3000余人参加。
团市委共收集处理青年关心的各类问题700余件次,向有关部门提出服务青年的建议76件,还向困难青年群体捐赠30万元。
为把“倾听日”活动落到实处,团北京市委制定了跟踪反馈措施。对集中反映的问题,要在一周内提出解决意见、建议,组织力量落实,向相关部门反映、呼吁。对青少年个体提出的问题,及时将处理意见和结果向本人反馈。对有共性的问题,在下一次倾听活动上集中反馈。
本报记者 李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