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1月2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家乐福致歉并不值得消费者高兴

傅达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28日   02 版)

    收取高额进店费、虚构产品原价、员工工资12年不涨……最近各种负面消息缠身的家乐福再受迎面一击,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家乐福在部分城市的连锁店涉嫌价格欺诈,发改委已责成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处罚。除家乐福之外,沃尔玛也卷入此事。(《京华时报》1月27日)

    国际性的零售巨头,想不到也在中国干起了价格欺诈的勾当,如今只能是“自食其果”,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埋单”了。对中国的广大消费者来说,这应该是件好事,虽不说彰显了消费者权益不可侵犯的法治信条,至少也让违法者付出了必要的代价。

    放在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这次的处罚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印象中,这是近年来我国行政部门针对国外名企开出的少有的几宗“罚单”之一。其实,两大外资超市挨罚,只不过印证了现代市场经济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法则,那就是市场经营主体必须遵守市场游戏规则,不能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或损害消费者权益,否则就应当受到相应的“教训”。问题是,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观察,这样的“教训”是否足以让一些外资企业警醒,能否“杀一儆百”整肃整个市场经济秩序,我觉得不容乐观。

    长久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总是带有不太成熟、不太规范的缺憾,一些在国外都得到自觉遵守的规则,到中国这里就很容易受到破坏。一些在国外十分守规矩的企业,到了中国也开始走一些“潜规则”,随便拿消费者的权益“开涮”。近年来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些外企似乎很能“入乡随俗”,懂得要在中国立足只需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即可,除此之外,什么法规制度,什么消费者权益,似乎都可以弃之不顾。“得罪谁都不能得罪政府”,成为他们在中国的“经营之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一些犯规企业的“道歉”,往往不是建立在对市场经济法则的遵从基础上,也非建立在对消费者权益的敬畏基础上,而仅仅是出于政府部门的威慑。

    这一方面恰好说明,我们市场经济本身仍旧缺乏足够的规则意识,规范市场秩序的法规还不健全,在一些可操作性的末端缺乏一种“较真”的精神,很多时候留下了恶性竞争乃至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空间。例如,之前360和QQ爆发的利益之争,拿消费者权益当牺牲品,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其最终的化解,也不是基于法规的权威或是民意直接起作用,而是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这一次同样也是国家部委出面,类似这种高层次的行政干预,虽说以行政权威化解了一时冲突,避免消费者权益继续遭受侵害,却很难从根本上确立起市场经济的法则。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我们的行政执法太过松软,对于市场经济法治底线的维护不严。就拿这一次家乐福事件来说,是国家发改委下了“责令”,地方执法部门才闻风而动,如果没有发改委的明确“指令”,地方部门就不能维护正义了呢?为什么在那些已经形成价格欺诈事实的诸多城市,早先未见有价格主管部门介入调查并作出处罚呢?长时间的价格欺诈缘何一直脱离执法监管的视线?种种反常的背后,更为值得反思的是行政执法的疏漏。

    虽然这一次发改委动了真格,但很显然,无论是市场经济良好秩序的维护,还是消费者权益的妥当保护,都不可能寄希望于这种全国性的“自查”。市场经济本身是一套严明而权威的规则系统,要求各个地方的行政执法主体能够始终如一地肩负起检查监督的职责,否则,再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则也只不过是一个可松可紧的“橡皮筋”。

家乐福致歉并不值得消费者高兴
有一种政治索隐癖不仅是无聊
“行政约谈”别像撒娇的小粉拳
房产税若不能抑制房价,能取消吗?
关于“天价吃喝”案的11个疑问
警惕拼车的法律风险
鞭炮费
中美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高校食堂,拿补贴后请公开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