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普机构形同虚设
花费不低传播效果却不佳
“我们对科普工作不可谓不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均建立了各级科协组织。但是,由于方法和理念上的原因,中国很多科普机构形同虚设,大多数百姓感受不到现代科学的魅力。”在日前召开的政协云南省十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武克刚、锁华媛等云南省政协委员对目前的科普工作表示担忧。
科学世界是一个迷人而启人心智的世界。为什么我们的科普工作却做得不够好?
“不能说科普工作者不尽职尽力,更不能说主管部门没有用心。仅2009年全国科普日期间,云南省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120多项,10万名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军营,采用多种形式普及科技知识,为期一周,共有2万多名科技人员,200多万群众参加了活动。”锁华媛委员说,目前所开展的科普工作,主要力量与具体手段都传统而单一,大量科普活动还是由各级科技部门、各级科协自产自销。模式上也不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印发、印制一些展板、图片、图册,邀请一些可能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商家、企业,现场倒是搞得挺热闹,但真正的效果微乎其微。
“这样的科普活动年年搞,已经了无新意,更谈不上公众关注与参与。原因在于,只有科技厅和科协主管主办,缺乏相应的机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路势必越走越窄而成为独角戏,主管部门搞得很累不说,效果还不佳。”锁华媛说。
另一位政协委员武克刚也指出,云南4600多万人口,每年按人均0.5元的科普经费投入,一年直接经费近3000万元,但这些年来,除云南省科技厅主办的科学大讲坛社会反响较为强烈外,鲜有亮点。
“传统科普模式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一是覆盖面窄,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普及’。二是传播方式所限,无法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更替。三是传播成本太高,传播效能却很低。纸张及其运输、印刷等高昂的成本阻止了大规模科普的可能性。四是不环保、不经济,可持续性差。”武克刚说。
与此相反的是,随着企业界关于社会责任的整体意识不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一些中外知名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青少年科普、科普场馆建设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探索。
“尽管企业做这些工作时,更多考虑到的是宣传自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活动的推广往往更深入人心。”锁华媛说。
借手机新传媒发力
让科普从小众走向大众
委员们指出,科技资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西方民众的阅读中,1/3以上的阅读内容与科技相关。要发展高科技,就要提高大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大众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为此,委员们建议,应该尽快按市场化原则来配置科普资源。鼓励对科普感兴趣的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积极参与科普公益事业;科技部门作为一个资源配置机构,建立相应的激励与考核机制,谁科普搞得好、影响力大,政府就把钱给谁;建立量化考核机制,考核那些做科普的企业,然后按“价格”向这些企业购买科普产品。如果只是科协和科技厅唱独角戏,不仅创造力枯竭,没有活力,科普经费最后也变成了“唐僧肉”,大家只挣钱,不做事。其实,现在已经是这种局面;要建立对企业科普活动的奖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比如免税制度。
此外,武克刚还提出,云南移动、云南电信和云南联通三大运营商要为科普工作开启“绿色通道”,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手机的终端阅读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手机媒体将开启互联网之后又一波新媒体变革的浪潮。中国目前的手机用户很快将超过10亿,而云南的手机用户也超过2000万,几乎普及到平均每个家庭有一部手机的程度。在这样一个覆盖面如此广泛、传播效率如此高的新媒体中,各种手机彩信、短信产品纷至沓来,但遗憾的是,目前鲜见被大规模推广阅读的科普类手机报。”武克刚说:“以前的科普模式,实际上只能做到‘小众’科普,少数人科普;三大运营商支持科普工作,才能做到‘大众’科普,多数人科普,才称得上把科学‘普及’。”
武克刚建议,运营商可以每年向科普产品的内容供应商采购适当数量的科技信息并赠送给愿意阅读的用户。云南移动开展多年的“农信通”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科普资讯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市场开发好了,运营商参与利益分成,从长期来看,运营商是最大的受益者。”武克刚说,“三大运营商参与科普工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尽力,对其行业发展将大有益处。”
他说:“中国要变为创新型国家,就要发展高科技,就要在民众中培养出千千万万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就必须用科学精神开启民智,让民众具有科学思维和科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