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17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美学教授:春晚核心导向应是维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央视春晚的特殊地位,决定它应有准确定位、必要底线和正确导向

本报记者 黄冲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17日   07 版)
肖鹰,清华大学美学教授
2月2日,2011央视春晚现场,深圳民工街舞团演出结束后在后台庆祝。据报道,深圳民工街舞团表演的原创舞蹈《咱们工人有力量》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很多文艺界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CFP供图(资料图片)

    近日一场论战让春晚之后略显沉寂的舆论场又开始沸腾。2月8日,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发文《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对春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马东提出批评。2月9日,马东专门开通博客,进行了言辞激烈的回击。这场论战引起媒体强烈关注,也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未来春晚的方向之辩。

    2月13日,此前谢绝过多家媒体采访要求的肖鹰教授,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说,接受本报专访并非回应马东博文,而是希望从正面、建设性的角度,探讨一些关于春晚的问题。

    春晚明星化竞技化的背后,是文化演艺行业被利益集团化了

    中国青年报:您为什么对今年央视的春晚不满意?

    肖鹰:这其实是一个怎样看待央视春晚的问题。有人说,春晚不就是让大家乐一乐吗?但你不要忘了,央视春晚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结合体。春晚有今天的地位,与近30年来春晚主创人员的辛苦奉献有关,但更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国家体制决定的。

    央视春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不能只是乐一乐。它应有准确的定位、必要的底线和正确的导向。

    我认为,春晚要定位于中华民族的春节联欢。它的导向,是在21世纪新形势下,维系和提升全球华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春晚的底线,是要尊重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生活情趣和个人尊严,让人们在乐一乐的同时,没有感到被取笑、侮辱、歧视、排斥。

    但在近年包括2011年的春晚中,我们看到不少节目,特别是作为收视重点的小品、相声,丧失底线的问题日益严重。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除夕一家老小看春晚,看到小品《同桌的你》说到“走进一个苞米地,此处省略多少个字”时,他10岁的女儿跟着大人们一起笑起来,让他觉得特尴尬。

    这几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充满类似噱头,好像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难道国人非此就不乐了吗?

    中国青年报:逗乐是相声、小品的看点,招大家笑了,还不好吗?

    肖鹰:你不能用笑或不笑作为艺术价值的标准。我们是要让大家笑,但也要笑得有点意思,不失尊严。赵本山和春晚导演的问题,在于他们片面地以取悦大多数人为借口,以制造低俗的“笑果”为能事,把春晚观众的趣味一再往低处拉。

    按照他们的逻辑,要让观众乐,就只能以嘲弄残疾、智障等弱势群体,用挑逗性的暧昧想象为技巧。这是低于广大公众欣赏趣味和伦理底线的,而且也低于农民的伦理底线。

    春晚导演和赵本山一味强调只有“俗”才能满足大众需要,仿佛大众天然不能接受“雅”。在他们看来,“俗”和“雅”好像水火不容。这实际上是歪曲审美规律。在人类审美活动中,“俗”和“雅”只是不同的审美表现形式。“俗”并不是“低俗”,它在形式上是纯朴自然,在内容上是新鲜生动,也就是大家讲的“接地气”。这样的“俗”文艺,大家都欣赏。刘姥姥进大观园(《红楼梦》经典回目——编者注)俗不俗?侯宝林的相声俗不俗?但它们都是中国人共同喜爱的文学艺术。“俗”不能是形式上的粗制滥造和内容上的阴暗猥亵,“俗”不能是“低俗”。公众对现在春晚的普遍不满,学界对春晚的严厉批评,就是针对它的“低俗”。春晚导演和赵本山们在回应时,偷换概念,硬把“低俗之辩”,炒成“雅俗之争”,这是掩人耳目。

    春晚主办方一直强调,国大人多,众口难调,因此春晚难办,有些观众不满意是理所当然的。这话听来似乎是那么个理,但其实也是逃避责任的托词。中国人多,但都是中国人吧?大家认知、情趣差异大,但都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吧?如果你找着了“21世纪中国人”这个文化共同点,就确定了春晚的操作底线。在这个底线上寻求多样化、差异性,你就游刃有余。

    我认为早期的春晚导演对这个共同点找得准,对底线把握得也好,留下许多广受欢迎的经典节目。现在的春晚导演,为了出“笑果”一味趴在底线上活动,能不低俗,能不招骂吗?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春晚究竟应当怎样定位?对于春晚主要演员固定化,比如“赵本山钉子户”,您有什么看法?

    肖鹰:春晚办了28年,为什么只成就一个赵本山?难道不是春晚定位和节目创新机制出了问题?

    我有一个问题,春晚究竟是体现我们民族文化趣味、表现春节喜乐祥和的舞台,还是要成就“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商业娱乐竞技场?

    我认为,春晚不应成为商业竞技场,春晚是万众联欢。然而,多年演变下来,春晚现在不仅变成了垄断性的娱乐竞技场,而且还变成了“星工场”。为什么那么多人打破头要挤进春晚?因为春晚不仅是艺人演员圆梦之地,也成了表演者和其背后支持者一夜暴富的地方。

    小沈阳2009年一上春晚,就从一位普通的商艺演员一夜成为“全国红星”,身价猛增。是小沈阳演技高吗?他真为观众奉献了艺术佳作吗?成名三年了,小沈阳的表演,今天不仅被专业人士也为普通观众所诟病,批评声音日隆。但连续三年,赵本山“带病坚持”带他上春晚,为什么?说白了,因为赵氏商演集团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大腕作卖票招牌。

    春晚本来是一个全民公益联欢晚会,现在却办成了央视借国家传播资源的创收机器。春晚为什么不能自我批评,为什么对于民调的负面信息和学界批评一概排斥? 

    继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之后,赵本山是最受观众喜爱的小品演员。如今他为什么会被人们讥讽为“钉子户”?除了赵本山及其团队长期“将局限作优势”外,春晚导演恐怕也难辞其咎。

    中国青年报:春晚节目长达四个半小时,为什么您只说赵本山的小品?

    肖鹰: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看春晚就是看赵本山”;“赵本山好了,春晚就好,赵本山不好,春晚就不好”。你看一下春晚的历史会发现,春晚曾有很多打动人心的节目,不仅有小品,还有相声、歌曲、舞蹈。前些年的歌曲《常回家看看》,朴实、真情而优美,非常感动人心,不仅一时间唱遍大江南北,数年后还在流传。但在近几年的春晚上,有几首歌能让人记住? 

    我为什么就揪着赵本山不放?第一,他太重要了;第二,他的问题也太大;第三,他的影响太严重。要将春晚从目前的困局中拨出来,赵本山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春晚对个别明星的过度依赖,春晚现在的竞技化、帮会化,造成了春晚现在的状况。而春晚明星化、竞技化的背后,就是文化演艺行业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被迅速地利益集团化了。在这个格局下,靠一两个导演的确难以扭转乾坤。

    中国青年报:但也有人说,只要普通老百姓都喜欢赵本山的小品,这就足够了。

    肖鹰:这种说法显然低估了21世纪的中国民众,包括农村民众的眼界、素养和精神需要。近年来,春晚舞台充斥着低俗化、反智化。他们现在不敢嘲笑权贵、富贾,就一味嘲笑弱势群体。比如今年小品可以嘲笑为了一套房子离婚的人,他们为什么不嘲笑那些把房价炒到天上的地产商和“地王”,为什么不嘲笑那些专靠“土地财政”升官发财的“父母官”?

    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权贵、高官和老百姓是对立的,他们仍会有共同点。春晚的定位就应该是全民联欢,全民联欢就应该找大家的共同点。大家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相思、怀旧,都有父母弟兄、妻子女儿。为什么不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美好的东西就没有“笑点”、没有“娱乐价值”吗? 

    春晚是活的中国文化符号,对国内演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春晚导演到底该怎么做?

    肖鹰:如果春晚是一盘菜,春晚导演应该做采购而不是厨师。春晚为什么难办?就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厨师,自己在设计节目,这就是越俎代庖了。当你去做采购时,就会发现,你的演员就是全国人民。

    最好的春晚节目,应该从民间选择。为什么大家认为春晚节目越来越假,脱离生活?关键就在于“闭门造车”。总导演把一批人圈起来搞“找笑点竞赛”。现在的小品、相声,都是导演“指定”的一批“春晚专业户”,在黑屋子中做脑筋急转弯的产物。姑且不讲他们究竟有多大心思在专务此事,就是全身心投入,这样的运作模式也是上缺氧气下缺地气。

    我认为,春晚导演的功能,就是在对当年度全中国文艺的广泛了解、对当下中国民情的广泛了解和对中国时代精神的深入认知的基础上,把优秀的节目选择出来,组织晚会的编排、表演。

    春晚回归民间,一方面要向民间取材,另一方面是要引导民间,引导民间走向更美好、更文明、更先进的艺术、文化生活。我还要强调一点,春晚向民间取材,应立足于选节目,而不是选人。张三今年有好节目,今年就选张三;明年李四节目好,就选李四。这样,春晚导演就不需要吊在一棵或几棵大树上受苦了。现在大腕的价值被绝对化、神人化了,新人怎么上来?上来了又怎么闪光?

    中国青年报:今年春晚专门设立了“草根明星板块”,这是不是民间性的体现?

    肖鹰:我所说的“民间”,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限于“草根”。所谓“春晚民间性”,是一种向全社会开放。就艺术表演而言,应该让专业、业余和原生态的表演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一说到民间,就只想到农民工。现在春晚导演的创作意识,一方面排斥所谓“学界精英”,一方面又依赖于几位“春晚老人”,以为这样就可以安全保险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懂得春晚的生命线在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生活中。不把这个“整体”的文化内涵搞清楚,怎么有底气办好春晚? 

    中国青年报:除了您说的春晚设计存在误区外,您认为春晚导演的根本问题何在?

    肖鹰:近年来,许多学者专家都对春晚导演有不少善意的建议和批评,但似乎春晚导演们很难听进去,明里暗里都当作“不靠谱儿”给打发了。专家学者谈得最多的、批评最严厉的,都集中在春晚节目表现出导演们缺少必要的文化视野和文化判断力。许多节目出来,大家看到的是节目的文化缺陷和伦理纲常问题,但导演们宁愿相信“笑声”,不愿相信“良知”。

    目前学界普遍的共识是,春晚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口号、忽悠、煽情,而是缺少文化灵魂。

    所谓文化灵魂,就是正确的文化意识,就是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文化精神诉求是什么。春晚作为年度最重要的国家综艺晚会,它的核心导向是维系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为什么不提“中国文化”,而提“中华文化”,因为春晚不是两会,应当承担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仪式责任。这就是我说的“春晚的灵魂”,这是春晚导演没有抓住的。相反,他们现在不仅没有意识关注海外华人,连对国内民众,都分出三六九等,把某些领域的人士排斥在“收视主体”之外。以这样抓不住魂的方式办春晚,当然会感到领导的意志很难贯彻,群众的要求很难满足,文化学者更难对付。

    一台春晚虽然一年只演出四个半小时,也尽管它的收视率和关注度逐年走低,但对于当代中国文艺、文化仍然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我国演艺事业普遍低俗化,春晚要负极大的责任,因为春晚的地位,决定了它对演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

    归根结底,能否办好春晚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春晚导演要虚怀若谷地听听文化专家、尤其是人文学者的意见,另外他们自己也要有创造力。春晚在国家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春晚导演应具有文化战略家的视野、胸怀和文化统领能力。

    中国青年报:现在也有人觉得春晚已成“鸡肋”,不如干脆取消算了。

    肖鹰:我不这么认为。只要有中国,就要有春晚。春晚是活的中国文化符号。春晚的价值,首先是一个重要的民族文化仪式的价值,它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年度重大仪式,所以春晚问题再大,批评声音再多,春晚还是有人在看。这不是春晚的节目抓住人,而是春晚这个仪式在抓人。我听说,我们的留学生在海外过年时会聚在一起打开电视,播放春晚节目——看不看、喜不喜欢另说。现在全球化运动对民族文化的消解力非常大,日常生活又是非常个人化的,春晚的文化认同和凝聚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春晚必须办,并不意味着要继续搞央视春晚一家独霸大年三十的垄断局面。这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垄断导致的不是强健,而是衰败。除夕之夜应向全国影视、网络媒体开放,允许有从中央到地方,各层次的春晚举办。这不仅为地方文化提供了春晚空间,而且也只有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下,央视春晚才可能在竞争中重发生机。

    我建议,在准确定位、坚守底线、把握导向的前提下,给春晚主办人员极大的自由。春晚主办人员现在的问题是:对上是简单的听命,对下是廉价的迎合,还夹杂一些莫名其妙的交易,这多重钳制下来,春晚主办人员除了找骂,还有什么可作为呢?

愈演愈烈的“技工荒”或成校企对接契机
美学教授:春晚核心导向应是维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网友理性看待中国GDP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