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YBC着力破解公益组织跨平台合作难题

本报记者 陶 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21日   09 版)

    《YBC模式标准典章》印制完成,YBC工作人员争相阅读。图片由YBC提供

    陕西创业青年郭鹏(左三)在YBC帮助下成立了家政服务公司。

    YBC扶持福建残疾青年张敏以十字绣创业,带动了周围很多残疾人创业。

    2006年,朱福顺辞去了部队后勤部门的稳定工作,回到老家搞起了养殖。虽然前期投入不大,但产品销路却无法打开,在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的帮助下,朱福顺联系上了当地政府,为产品打开了销路。创业成功之后,为了感谢政府的帮助和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扶持,从接受资助的那一天开始,朱福顺就决定,每卖出一筐鸡蛋就向残联基金捐出一元钱。

    青年创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而YBC就是关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新问题,致力于探寻青年成长为企业家的最优方式。自2003年启动以来,YBC用创新的方法,整合社会资源,为创业青年提供3万~5万元的启动资金,并配备一名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对青年进行3年陪伴式辅导。这种将资金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已逐步形成YBC的核心工作模式和运作原理。

    2月14日,YBC总干事谷丽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介绍说:“经过7年多的探索,我们对自身的认识更精准了一些。YBC进入了一个新的组织、制度体系中,这是一个里程碑。”她表示,将会有更多有共识的人一起来推动青年创业这项事业,其中包括政府的倡导,企业领袖和社会成功人士的参与,这样就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

    树立一个公益组织的样本

    未来10年,全球将有12亿名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世界范围内最多只能新增3亿个就业岗位。解决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全球性话题,这个话题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已不可逆转地加入全球化进程,青年是参与这一进程的主体和宝贵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业来释放那些失业青年的经济潜能,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面对现在的状况,谷丽萍认为,“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同时也是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摸索,形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式标准。我们讲思想、方法、工具,中国现在不缺乏好的思想,但是缺乏好的方法,缺乏有效的工具,缺乏形成科学的实践体系和能够持续做下去的团队。面对当今社会的众多难题,特别是就业难与创业难,YBC想树立一个样本。”

    既然是样本,就必然要有一套可以执行的标准。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YBC总结出一套符合青年创业规律的、具有伦理基础与文化内涵的公益扶持青年创业的模式标准。这套《YBC模式标准典章》现在已经广泛被应用于指导各地公益组织有效开展扶持青年创业。“我们追求的是组织的专业化运作,希望有效的帮扶方法能够不断扩大,甚至网络化运行,这是标准起到的作用。”谷丽萍坦言,正是这套标准的存在,才使得YBC能够在全国12个省区市的36个城市复制,支持了1600多个创业青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创造了5万多个就业机会,企业成活率高达90%以上。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公益组织也一样。谷丽萍认为,“现在很少有公益组织搞标准化,我们在和企业的接触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其他公益组织跟我们做同样的事情,我们的《典章》可以跟他们分享,但必须有同样的理念、运作方法、目标。”

    除了建立标准,2010年5月,YBC还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创建了非营利学术研究机构“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这一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就公益创新、社会责任等领域进行多视角、多形式的研究,形成一个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的核心智库。

    破解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的合作难题

    样本只能起到示范作用,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为创业者,特别是刚刚起步、遇到困难的青年人,创造一个创业生态环境。

    作为公益组织的YBC在扶持青年创业中发挥了巨大而独特的作用,创业除了需要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外,还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山东有一位名叫付居禄的创业青年,他创制的制动器拥有多项专利,但是一直苦于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在他最困难的时刻,在政府支持下,付居禄得到了50亩土地和银行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后的付居禄创造的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他的梦想是成为YBC中第一个上市的项目。

    谷丽萍认为,所谓创业生态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比如引导性资金项目、政府建设的孵化器、政府表彰鼓励的价值引导等;还要有工商企业界人士作为青年人的朋友和引路人,能够直接传承经验、商业价值观、商业的精神文化理念,甚至可以用捐赠资金等其他方法帮助青年人创业;此外,作为像YBC一样的公益组织,应该以专业化的服务方法建立科学模型、制度,能够把资源、力量整合在平台上,科学化地安排并合理利用,公益组织既要服务好受助的创业青年,同时也要服务好政府和工商企业界人士,这个生态环境的建立需要整合上下游资源。

    要破解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的合作难题,谷丽萍认为,“关键是怎样能够构建起一个跨平台的制度河床,让各种资源能进入专业化运作的渠道里面。”但是在观念上还存在差异。政府为什么要与工商界为伍?政府本身有很多资源,但是政府不知道创业青年每天遇到的困难,在政府的眼里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青年面前可能就是过不去的坎儿,“政府用红头文件很难解决青年遇到的细小难题,但是对青年来讲这种细小而又过不去的困难谁来提供帮助解决呢?我认为志愿者是可以的,但是工商界的志愿者需要政府的倡导、鼓励与支持,他们不需要政府出钱,需要的是政府认可他们。”

    YBC经过7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由公益组织搭建的平台终于破解了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的合作难题,“我们把它概括为三助,即:扶助青年成功创业,带动就业;帮助企业家实现社会责任;协助政府解决失业难题。大家都参与进来是一件好事,这是一个双赢、多赢的结果。在YBC的5000名志愿导师中,有60%以上是工商界人士,有20%是政府官员,其他是我们聘请的专职或兼职社会人士。”谷丽萍认为,从人员结构上来看这就是跨平台的,每个志愿者导师都带着资源构建YBC的资源平台,“一是提供启动资金;二是提供智力帮扶;三是我们用陪伴式引导青年进入工商网络,也就是说帮青年进入市场,这是我们YBC服务的着力点”。

    瀛公益基金会成为YBC新的运作平台

    建立一套新的制度、组织体系,跨平台合作,这在中国是一个创新,而YBC在中国的发展也令发达国家的很多组织和个人感到惊讶。国际青年创业计划组织定位YBC“是全球网络成员组织中的领跑者。”

    在这种情况下,即将成立的瀛公益基金会成为YBC新的运作平台,这是一个平等的俱乐部制式的公益组织,在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导师志愿者、企业家和专业工作团队,致力于探索扶持青年创业领域的公益创新,弘扬创业精神和志愿精神,推广先进扶持创业的公益模式。“瀛·论坛”由瀛公益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共同发起,采用跨界合作的方式,邀请社会组织、学术领域、企业和政府的专家、官员共同探讨扶持创业的公益思想、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形成开放共享的智库平台。“瀛·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每次设立一个主题,下设若干议题论坛。

    瀛公益基金会近期主要的产品服务将有两个项目,一个是YBC,一个是瀛·论坛。论坛解决的是思想问题,YBC解决的是方法问题,瀛·论坛将来开放后会探讨一些新的思想、观点、经验,做总结,都是围绕如何帮助青年创业的,YBC就是把好的理念、方法工具化,在社会服务体系里面去实践,“两者一个是思想库,一个是方法库,相当于瀛公益基金会的姊妹”。

    一个好的公益组织应该有三个特点:首先是专业化,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工具、服务工具,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二是要自律,公益组织必须建立并持续维护自己的品牌公信力,;三是要有能力管理好组织网络,需要一支专业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谷丽萍总干事认为,只有把专业化问题、自律问题以及能力问题解决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的公益组织,完成一个公益组织的使命。

YBC着力破解公益组织跨平台合作难题
这里有一群把公益当职业的年轻人
致力打造青年创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