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这里有一群把公益当职业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崔玉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21日   09 版)

    29岁的邹叔君在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以下简称YBC)这个公益组织工作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他的职业目标是做专家型的公益从业者。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郑凤勤,2010年“作了一个艰难的选择”,辞去一家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工作,成为YBC的专职工作人员。她说,公益领域是一片沃土,她想尽早进入这个领域。

    在YBC这个公益组织的北京总部,活跃着十几名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从事着YBC项目的日常运作工作,其中专职人员只有7人,但是他们却服务着全国37个地方办公室,1700多名创业青年,超过5000名的导师志愿者。在全国各地下设的办公室,有超过50名35岁以下的青年在从事这些工作。

    YBC总干事谷丽萍表示:“公益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跟其他企业人士是不一样的。不少人对公益有两种误解:一是认为这是有钱人干的事;二是说这是不拿工资的‘高尚奉献’。其实,参与公益事业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着更多对社会的关爱、责任感,并非仅仅考虑自身赚钱多少,更多地体现着一种人文情怀。”她说,公益组织在发达国家是被人仰慕的,这个职业很崇高,投身公益事业的年轻人会对其他人产生一种非常积极的示范作用。 

    2010年,邹叔君与大学同学聚到一起纪念毕业5周年,他发现“很多同学在其他行业逐渐走到聚光灯下”,想到自己在北京还是一种“漂”的状态,邹叔君不免觉得“心里有点慌”。但是正如从事公益工作之初很多人不理解一样,邹叔君没有动摇,因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与他自己内心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他坚持下来的动力。

    2006年,已经有一份不错工作的邹叔君经人引荐结识了YBC。他发现,这是一份能够给那些需要帮助的青年带来希望和机会,同时也能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工作,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经济学相关,又具有国际化背景,邹叔君欣然转变职业规划思路,成为一名职业公益从业人员,负责项目的具体执行工作。那时,YBC总部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

    帮助别人、获得尊重的满足感让邹叔君对这个领域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但是,公益工作的辛劳也出乎他的意料,随着YBC的快速扩展,“一年有100多天的时间在外出差,每天工作常常在10个小时以上”。

    “不了解公益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可能觉得公益只是个副业。”郑凤勤坦言,但她同时表示,“从事公益组织的工作,价值感是在其他组织中工作无法体会的。”对此,邹叔君深有同感。

    2006年,适逢YBI(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第三届年会,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的人员参会,当年纪最小的项目官员邹叔君站在讲台上准备用英文推介YBC项目时,几百人一起站起来为他鼓掌。从事公益组织工作后,邹叔君常常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而2006年的这一幕尤其让他深受鼓舞。

    在YBC不断接受的挑战也让邹叔君越来越有自信。从写方案、做翻译到制作财务预算,在YBC工作的这几年,邹叔君伴随着YBC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

    “开始时,在一个活动中只能扮演一个小角色,4个工作会只能负责其中一个。”邹叔君说,创业和创新型组织的工作必须不断地做得更好,所以很多事情可能需要反复地推倒重来,在一项工作实施的时候,常常很受打击。如今邹叔君已经能担任一个项目的总负责人了,他在不断加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

    “其实,作为职业人,我首先会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一种生存方式。我们每年也面临考评,也有任务。”邹叔君并不讳言,作为一份工作,公益组织还是能给自己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的。

    对此,从管理咨询公司“跳槽”到YBC做专职工作人员的郑凤勤在选择的时候,也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国外有10%的年轻人选择在公益组织工作,而国内这个领域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最初,郑凤勤只是一名志愿者,从志愿者转型为专职工作人员后,“全身心、近距离地接触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体会到在公益领域,更需要专业化的运作人才,这也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能力素质要求。”郑凤勤说。

    在作决定之前,也有猎头公司找到过郑凤勤,经过反复思索,郑凤勤更愿意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位于“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帮助他人使自己获得价值,做一个被人需要的人”。

    “在企业可能会有财富快速上升的通道,在公益组织里,个人发展前景并不明朗,但是在这里所获得的精神激励是在其他机构里没法比的。”郑凤勤常常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被受助对象的创业精神和梦想感染。福建一名高位截瘫的女孩趴在床上做刺绣,成功创业。至今,这个女孩坚强的笑脸仍旧让她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洗礼人的事业,使人向真向善向美。”郑凤勤偶然翻看最初接触YBC时的一张留影,发现现在的自己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从朋友、同事的评价中,我确定、认可了现在的我。”

    像邹叔君、郑凤勤一样,很多在YBC这样一个公益组织工作的年轻人打算不断地充电,在这个领域进一步发展下去。

本报记者 崔玉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2月21日 09 版

YBC着力破解公益组织跨平台合作难题
这里有一群把公益当职业的年轻人
致力打造青年创业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