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五大视角看开局

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 王宇 朱立毅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22日   03 版)

    久违的春雪过后,大地尽显盎然春意。随着2011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人们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关注也逐渐升温——

    在这个非同寻常的年份,刚刚交出“十一五”靓丽答卷的中国,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结构调整怎样提速?百姓能否更好分享财富蛋糕?社会事业“短板”怎样继续补长?改革攻坚如何再发力?

    多重压力下,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2月18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本月24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年开局仅一个多月,货币政策就经历了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在最近5个月里,央行先后三次加息并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历史上十分罕见,严控通胀的决心可见一斑。”全国政协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以年均超过11%的增长速度,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中破浪前行。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站上了新起点。

    但扑面而来的挑战和不可预知的风险,也让这艘巨轮在新的一年里不得不更加小心行驶,谨慎应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已经连续7个多月上涨,国内通胀压力不断凸显,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物价走高,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近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仍不乐观,这是远虑。”经济学家余永定分析。

    “十二五”规划建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并提出要让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效益明显提高。

    既要解决近忧,又需绸缪远虑,成为开局之年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为“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所在。

    “开局之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向,就是要着力熨平经济波动,保持平稳发展势头。新年伊始,从货币政策操作到房地产调控再到稳定农产品价格,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密集出台。随着政策效应的释放,物价上涨会呈前高后低走势,预期全年不会出现明显通胀。”李稻葵说。    

    “当前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以及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过‘十一五’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又积累了新经验,铸造了新优势,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

    经济结构调整,如何破解“调而不快”之困

    就在几天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GDP总量第二大国”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不过对于这一切,身处其中的中国人,却显得颇为冷静。

    “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确实不易,但更应看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靠投资和出口为主要拉动力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余永定指出。

    刚刚过去的5年,在出台节能减排硬约束指标等多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经济结构有所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城镇化率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指标印证了进展,也折射出当前经济结构“调而不快”的困局:目前,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结构调整我们说了很多年,但失衡问题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一个五年周期,“十二五”正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开局之年,如何抓住“牛鼻子”,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显得尤为迫切。

    “‘扩大内需’已成为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关键是要找准内需空间,有的放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率较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可为内需开拓很大空间;而加速推进城镇化,将为扩大消费提供强劲和持久动力;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也会释放旺盛的市场需求。

    “开局之年乃至今后5年,要锁定这些目标,花更大的力气,真正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胡鞍钢说。

    调节收入分配,百姓如何更好地分享财富蛋糕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跃升,我国人均GDP有望突破4000美元关口,但同时,判断收入分配公平性指标的基尼系数也已越过0.4的警戒线,不同行业、不同人群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客观地看,造成当前贫富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是基本国情、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

    “‘收入隔行如隔山’,反映了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的扭曲。不仅行业间、地区间、城乡间收入差距不尽合理,就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来说,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收入分配制度已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陆续“试水”最低工资上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去年以来,调节收入分配的一系列举措在各地陆续推进。面对新的5年,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公平合理,已成为避不开、绕不过的重大问题。

    为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而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提出,今年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上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新年伊始,来自各部门的多项举措,也传递出努力让百姓“钱袋子更鼓”的信息。

    “这些部署和动作,将促进社会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提升,全体人民也将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胡鞍钢说。

    公共服务“短板”亟待补长,社会建设如何再提速

    新年伊始,为缓解持续的交通拥堵,北京市采取摇号上车牌等措施。一时间,“拥堵”成为全国关注的热词。人们感叹,越来越富有的中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拥堵”:从入托到出行都存在“人挤人”的景象。

    一系列“拥堵”背后,折射出公共服务的缺失。事实上,过去5年,公共财政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支出上的比重不断提高。但面对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面对百姓的新期待,这张社会服务网仍显不足。

    社会事业这块“短板”如不尽快有效补上,既不利于改善民生,也会拖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后腿。

    “当前,我们既需要也有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应该加快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开局之年,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正明显提速,“拥堵”之痛有望缓解——

    作为医改的攻坚之年,今年将大幅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显著提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公布,今年我国将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今年,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加快推动,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

    攻坚阶段,改革如何再发力

    新年伊始,房产税改革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居民个人住房开征房产税,意味着掌握了可对包括收入、消费、财产等多个环节实施税收调节的相应手段。”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从完善税制的角度认为,“这对于正处在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至关重要”。

    作为一项财税改革,房产税的试点,也引发了人们对开局之年改革走向的关注。

    “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由易到难推进到如今,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又必须取得实质性突破。”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认为。

    不深化改革,就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期,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今后5年,正是改革的攻坚时期,站在开局之年,改革究竟如何再发力?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改革的路径已经清晰可见: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看,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改革要取得明显进展,更好地发挥市场价格信号作用;政府职能要加快转变,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则需要完善沿海、沿边、内陆开放格局,推动外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这些改革指向,着眼于建立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这既是今年,也是‘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改革的新特征。”迟福林说。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五大视角看开局
“中欧青年交流年”将在京启幕
浙江上虞一立交桥倒塌
实现免费师范生政策初衷尚需时日
高升学率不等于人民满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