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人员编制不足 年龄偏大 晋升职称困难

“担架员缺失”折射120发展瓶颈

傅翔龙 本报记者 刘 冰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22日   05 版)

    2010年12月29日16时许,乌鲁木齐文化路6巷6号院的江阿姨身患偏瘫的老伴突然开始尿血,并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江阿姨急忙致电“120”寻求帮助,并询问是否有担架员。

    江阿姨的两个孩子都在外地上班,只有一个智障的女儿与他们同住。同单元几户邻居都是退休老人,年轻子女也都不在家。单凭江阿姨一己之力,想把老伴顺利送往医院,确实勉为其难。

    120急救中心接警人员表示,120目前没有配备担架员,必要时120的医生护士一定会协助病人家属转运病人。

    接警人员还在电话里反复询问,是否马上需要急救车到场,以免贻误抢救时间。江阿姨表示,因为老伴病情趋于稳定,暂时不需要急救车了。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出人意料。有媒体知道了江阿姨呼叫急救车的经过后,以《乌鲁木齐老两口苦等1小时120不来,称无人抬担架》为题进行了报道。

    “120怎么能这样,他们的口号不是‘争分夺秒,救死扶伤’吗?”

    “花钱让120来抢救病人,他们就该抬担架!”

    “120的医生护士承担的是院前急救任务,他们最大的职责是抢救病人的生命,又不是搬运工?!”

    “120每年救助成千上万名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医生护士给抬上车的,怎么可能就不抬这一个病人了呢?”

    一时间,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急救中心百口莫辩,尴尬非常。

    是否120因为不配备担架员就不出诊?120这个承担着院前急救以及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救灾,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单位,在体制和机制上遇到了哪些困境?

    急救医护人员成了搬运工

    “120急救是院前急救而非院前抬担架”,乌鲁木齐市120急救中心沙依巴克区急救分站站长鲍德林说,“碰见通情达理的病人家属还好一些,他们会帮忙一起抬担架,但有一些家属,站在一边袖手旁观,还理直气壮地说,叫你们来就是让你们抬担架的。”

    在沙区急救分站做了四年急救医生的李吉博说,通常情况下,他们都是既当医生又当担架员。“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有警必接,及时救治。在救人第一的工作面前,根本无暇顾及病人有没有家属抬担架,更不会与家属讨价还价。”

    “但院前急救毕竟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开通、创伤处理等为主,很多患者没有生命危险,急救人员适当处理后,直接将患者转运到医院。120每天还有相当数量的出诊对象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这些患者熟知自己的病情,医院里也有他们的病历资料,他们拨打120只是希望解决交通工具。这样一来,急救医生很多时候成了抬担架的‘搬运工’。”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主任贾志军说。

    那么,为什么120不配备专门担架员,将一线医护人员解脱出来,更好地从事急救工作呢?

    贾志军说,乌鲁木齐市于1994年依托社会医疗资源,建立了“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后由差额拨款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乌鲁木齐市卫生局。现有在编人员72名,聘用急救人员16名。

    贾志军说,按急救中心最基本的一个工作单元——救护车来计算,每班至少需医生、护士、驾驶员各一名,每辆车的运行需12人才能完成,120调度指挥中心应设三班制,目前至少每班需要2~3人参加值班。而目前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如果要增设担架员的岗位,首先就要解决编制问题,急救中心无力负担这笔费用。我们曾经数次向上级单位反映,提出尽快解决担架员的问题,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事一直没有落实。”贾志军说,“无奈之下,抬担架的工作只能由一线急救人员兼任起来,由于医务人员严重缺乏,医生、护士及驾驶员都在超负荷工作(每月工作240小时以上),不能请假、不能工休、没有节假日,甚至不能考虑婚假、产假、探亲、进修学习等。”

    据了解,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工作日常急救量从1995年的1745人次增至2010年的40558人次,应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从1997年的不足10起,增至2010年的300余起。加之乌鲁木齐市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急救中搬运伤病员而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大,“医护人员不抬担架”的投诉较前几年明显增多,许多市民质疑120急救的服务态度,质疑政府的公共服务管理。

    “近两年来,乌市日常急救需求量增加显著,应对突发事件救援任务越来越重,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体力劳动逐年加大,值班人员平均每天从四楼以上抬病人的次数达5~6次,最多的每天可达9次。由于常年高强度劳动,急救中心里,几乎每个医护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和双臂筋腱损伤等病症,”贾志军说,“希望政府出资,以公益岗位方式为120值班救护车每车配备担架员一名,并建立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伤病员急救中的搬运问题。”

    急救医生的尴尬

    “所学非所考,所考非所用!”李吉博一语道出了急救医生的尴尬,“不合理的考核制度,直接影响到职称,间接影响到收入。”

    急救医生在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是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开通、创伤处理等技术,而且急救医生学习的时候学的也主要是这些技术。但是在医师资格考核中,急救医生的考试题目却与普通医生是一样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工作中根本就用不到的东西。

    “急救医生评级只能挂靠在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同时,由于急救医生要全面掌握各医学科的知识,不精通专科,所以造成职称评定困难。”李吉博说。

    “有次考试,考急救医生如何切割乳房肿块,我甚至觉得很滑稽。一个急救医生可能一辈子都不用做这个手术,但是考试要求你必须要去学习。牙科医生都有相对应的考试题,但是对于急救医生这样一群关乎大众生死存亡的救护者来说,竟然没有自己对应的考试题目。”李吉博说。

    乌鲁木齐市红十字急救中心党支部书记周鹏介绍说,中国急救医学发展时间短,急救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因为没有评级体系,多数急救医生只能参加全科、内科医生的职称考试及评定,但因实际操作与部分考试内容并无交集,急救医生在工作之余还要另外学习,无疑增加了难度,所以造成职称评定的困难。

    贾志军说,院前急救医生每天面对的病人各种各样,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有车祸、火灾、事故的伤者,加上“单枪匹马的独立作战”方式,注定要比医院的医生承受更大风险和心理压力。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必须紧急出车,以最快速度赶到各种复杂、陌生的环境中。特别是处理车祸的现场,有些伤员伤得非常重,断胳膊断腿的,甚至有些人的内脏都被撞出来”,贾志军说,“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要分担抬抱病人的工作,要完成维持患者或伤者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等急救任务。这些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充沛的体力,更需要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

    急救医生24小时待命,工作辛苦繁琐,劳动强度大。而且急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对医生的知识面、应急能力的要求很高,这就形成了医生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矛盾。

    “急救医生和医院内的医生不同。前者年岁越大越不能适应高强度的抢救任务,而后者则会因工作经验的增加,及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就,越老越值钱。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是,一线急救人员流失严重。”周鹏说。

    还有哪些薄弱环节

    担架员缺失、人员编制不足、一线医护人员年龄逐年增大、晋升职称困难等问题困扰着120,还有哪些深层次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制约着120的发展呢?

    据乌鲁木齐红十字急救中心副主任王晓静介绍,截至2010年12月,急救中心共有直属急救站4个,30家医院成为网络医院,依托式急救站已发展到27个。

    “这些直属站和依托站通过120统一的调度指挥,共同承担着乌鲁木齐地区及辐射周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医疗救援;大型社会活动的医疗救援保障;日常危、急、重患者的紧急救治、转运;国防、旅游医疗救援保障等。”王晓静说。

    但据记者了解,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是依据依托医院的所在位置而定,没有遵循“5~8公里为急救半径建站原则”,更没有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造成了目前站点布局疏密悬殊的现象。

    “急救网络现有的急救站,因为医疗机构所在位置的原因,导致新市区站点过于密集,医疗资源闲置浪费;天山区部分区域、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南郊站点不均衡或严重不足,形成了医疗资源浪费和紧缺并存的现状。”王晓静说。

    多年来,乌鲁木齐市急救中心的建设和网络运行虽已初具规模,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急救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现有的急救体系已明显滞后。

    王晓静说,乌鲁木齐市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主要依托医疗机构完全自筹资金,以自愿申请的方式加入体系,这种模式的体系建设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整体管理,无法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且基本运行也难有成效。

    “目前急救网络全额拨款部分只是限定于调度指挥中心和中心直属站,依托网络急救站点的建设和运营资金均由医疗机构承担,因而资金无保障,加之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网络整体发展不均衡,行业监督和管理效能不高。”王晓静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乌鲁木齐市的社会整体应急救援体系缺乏联动和协同机制,迫切需要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

    “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110、119、120等部门都会介入现场,但并无联动机制。由于职能交叉,容易造成职责不明,可能由此失去最佳的救援时机。这与国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不相适应。”王晓静说。到目前为止,民航、铁路以及乌鲁木齐辖区内大型企业的应急医疗救援与120医疗急救体系也依然没有相应的联动机制。

    另据记者了解,由于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应急医疗急救缺乏保障,目前除政府指定的“三无人员”初步的医疗急救有保障外,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暂时无主人员”,如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员、甚至是外地旅游者的应急救治费用最终由各医疗机构及急救中心承担,少则几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最终的补偿落实存在较大困难。

    此外,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市仍未建立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库制度,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如个人防护用品、医用器材、医疗急救装备、急救药品、后勤保障装备、特种急救药品、野外或异地救援装备等储备几乎为零。

    “这需要政府加强统一领导,财政积极支持,按要求采购储备相应的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处于可有效使用状态,以确保一旦发生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立即调配使用。”王晓静说。

    如何让乌鲁木齐院前急救真正做到高效、快捷,这是考量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好消息是,乌鲁木齐市刚刚制订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针对急救网络建设,已确定增设新的急救网点、增加移动指挥车等措施。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意识到建立高效快捷的急救网络的重要性,政府将依据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现状和综合实力,结合社会需求,调整目前网络布局,统一调配和整合急救资源,合理规划网络布局并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使现有的医疗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效能。”贾志军说。

海南取消空置房物业费优惠引争议
“担架员缺失”折射120发展瓶颈
北京兔年限价房选房启动
央企红利民生分配比例须明确
上海在全市铺开经济适用房申购
天胶“4万元时代” 轮胎企业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