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很成功的朋友说,她正在被自己制造的麻烦压垮。
是的。我都知道。
她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虽然早就是那个团体的头儿,而且在圈内很有名气,手下一堆小年轻,可就连打印材料、邮寄东西这样的小事,她都迎着夏日自己跑。
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个方案,本来已经是90分,她还会查大量材料,咨询各类人士,最后归纳总结,虽然的确可以提高到92分,可耗费的精力远远高于成本。
她还是一个不会拒绝的人。很多事情,说“不”就过去了,她偏偏不加过滤,连初识的人都可以霸占她的时间,只为谈谈自己的烦心事。
结果,事情越来越膨胀,过程越来越繁琐,效率却越来越低下。
想起大学时做毕业论文的事。
总觉得材料不够,半年时间,好像前5个月都在查资料,国内的国外的,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直接相关的甚至仅仅沾点边的,都要下载下来。有时材料看得实在分神,都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
还有做笔记。
一个同学的总是范本。因为,她好像天生可以做速记员。老师说的话,她都能写下来,简直就是文字录音机。每到考试,全班飘的,都是复印版的她的笔迹。后来有一次,有人抄笔记,她嘀咕“得抄到什么时候啊”,那人已经抄完了,前后就两个晚上。到考试的时候,很多抄她笔记的人,成绩都比她高!
再后来看一部电影,知道“奥卡姆剃刀”。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故事很多。
一个亲戚,每次到她家小住,都是下午两点吃不上午饭,晚上8点吃不上晚饭。她绝对有把一件事情做成几件事的能力。比如去客厅取杯子,路上,她看到桌上有把剪刀,于是,把剪刀放回针线筐,到达针线筐,发现一粒扣子没钉上,她马上去钉扣子,钉完扣子,发现针线筐很乱,整理一下,完了之后,这才想起最源头的初衷──她要取杯子。中间的环节,对“取杯子”这件事而言,纯粹是无意义的事件延伸。她总是抱怨自己很忙,很忙,可是,忙来忙去,也不知忙了些什么。
朋友的办公室,有个大忙人。其实工作量都相差无几,可是,他总是把自己的工作摊子铺得比谁都大。他的办公桌总是最满的那一个,他的催命电话总是最多的那一个,他总是马不停蹄还应接不暇。时间久了,大家才发现他的习惯。
比如,有人找他,他会先提醒不要这会儿找他,然后再问别人什么事,通常是来往半天,事没解决,工作也没清净;再比如接电话,他一堆或抱怨或指示的话,恨不得半个小时,最后搞清楚原来是推销保险的,其实,他完全可以用手指结束这场无意义的通话。
现在,拿着“奥卡姆剃刀”,审视一下自己经历的事。
一件事情,当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
一种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复杂的解释更正确;
一个问题,如果一句话可以说得清楚,别开口讲第二句;
一项目标,如果有最短的路径到达,绝对不要拐弯抹角。
是的,这很吝啬,不过也最朴素、最准确。
在时间和精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在,不妨“无情地剔除所有累赘”,很多时候,“让事情保持简单”是应对复杂繁琐的最有效方式。
相信很多人在优化自己行事模式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些需要“奥卡姆剃刀”清理的垃圾。在事情中的时候,觉得是宝贝,等你做完事情,回头看的时候,它真的只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