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索道上的重庆

本报记者 陈 剑摄影报道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23日   08 版)

    2月11日,重庆市南岸区某居民楼顶,一名妇女正在晾衣服,远处是高楼林立的渝中区。

    2月9日,乘客乘坐嘉陵江索道车准备过江。

    2月11日,重庆一家火锅店,人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窗外一辆索道车厢缓缓滑过。

    2月7日,市民在嘉陵江索道附近的洪崖洞参观游览。

    2月8日,一对新人在位于江北嘴的重庆大剧院前拍摄婚纱照,身后不远处,嘉陵江索道还在运行。

    2月6日,重庆北滨路,交警正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

    2月11日,嘉陵江索道北站台上等待的乘客。

    重庆的两江索道曾是人们过江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根据城市规划,两江索道之一的嘉陵江索道将在不久后拆除,关于索道的点点滴滴终将消失在林立的高楼中

    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九,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沧白路63号嘉陵江索道站台楼二层的一家火锅店里,老板张建平和服务员正忙着招呼客人。靠窗的座位上人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旁,窗外一辆索道车厢缓缓滑过。张建平说:“一边吃火锅,一边看索道,这是重庆独有的风景。可惜这样惬意的日子不多了。”这片区域不久就要拆迁了,他们将在两个月后搬离这里。

    和火锅店一样面临停业的还有在楼顶上运营了近30年的嘉陵江索道。据有关部门介绍,嘉陵江索道南站台部分与正在修建的千厮门大桥的桥位重合,只能拆除。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公众信息网上发布的《东水门、千厮门大桥渝中区段建设项目拆迁安置代办招标公告》中,明确将嘉陵江索道南站台所在的沧白路63号列入拆迁范围。站台周边的几栋建筑已刷上了醒目的“拆”字。

    嘉陵江索道和长江索道被称为重庆的两江索道,是山城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始建于1980年的嘉陵江索道于1982年元旦试通车,是我国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5年后的1987年,长江索道建成。之前,人们过江通常乘坐轮渡,当年的轮渡每隔半小时开行一趟,人们还得受爬坡上坎之累;乘坐索道,时间能节省一半。虽然索道的价格比轮渡和电车贵一些,但因其方便快捷,成为当年“上班族”的首选。“刚开通那几年坐索道的人可多了,从上午8点开始,人们就得排队等候,人多的时候,得等上半个来小时才能坐上。”在嘉陵江索道当清洁工的杨正银回忆说,当年的情形就像现在年轻人挤地铁一样,索道的工作人员就更忙了,有时候到了中午都没时间吃饭。杨正银是嘉陵江索道的老员工,索道开通时从轮渡调来做清洁工,如今已经30来年了。刚开通的那些年,每到节假日,前来乘坐索道的人络绎不绝。索道站台楼下,排起长长的等候队伍,都是前来感受这个新鲜玩意儿的市民。“有时候队伍排到了马路上,有二三百米远。”据资料记载,嘉陵江索道建成后,日客流量最大曾达到25400人次。最初,嘉陵江索道的票价是1角钱,当年8分钱能买一碗面条,4分钱能坐一趟电车或轮渡。后来,随着物价的提高,票价涨到1.5角,3角,5角……

    历史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曾经只有两座跨江大桥,老长江大桥和老嘉陵江大桥,过江一直是人们出行的难题。过江索道建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人们出行最便捷的选择。1997年,随着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加大,数个过江大桥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1999年,离嘉陵江索道不远处的黄花园大桥通车,嘉陵江索道客流量逐渐减少。近几年,嘉陵江索道变成了“观光索道”,每趟的核载人数减到25人,票价也增加为现在的5元,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

    2月9日,来自南京的金先生带着全家到重庆旅游,第一件事情便是坐索道。“索道是山城重庆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在我们南京也有索道,但那是在紫金山的观光索道,和这里的完全不一样。”金先生说,坐在重庆的索道上,能看到城市的楼房,更能看到滔滔江水。作为和重庆同饮一江水的南京人,金先生对长江有独特的感情。“唯一有些不方便的就是,街道上没有特别明显的索道指示牌,我们问了好多人,找了好久才找到。”

    两江索道在见证当地交通发展变化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和当地的吊脚楼、石板路一样,两江索道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之一,受到导演的青睐。电影《周渝的火车》、《日照重庆》、《疯狂的石头》等,都有许多以索道为背景的镜头。

    从长江南岸的上新街乘坐长江索道,快到渝中区的新华路时,就能看到脚下层层叠叠铺展开来的老房子。关于依山而建的老城区,出生在重庆的作家虹影在其小说《饥饿的女儿》中这样描述道:“山坡上,满满地拥挤着简易木穿斗结构的小板房,草盖席油毛毡和瓦楞石棉板搭的偏偏房,朽烂发黑,全部鬼鬼祟祟、稀奇古怪的小巷,扭歪深延的院子,一走进去就暗糊糊见不着来路,这里挤着上百万依然在干苦力劳动的人。”如今,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老房子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被列为计划改造的危旧房区,望龙门的二虎衙便是其中之一。

    住在二虎崖的张宗伶,房子虽然破旧,屋里却被主人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进门还得脱鞋。她住的这片老区即将进行旧城改造,但因为拆迁补偿费的事情,还存在不小争议,她与周边几户人家还迟迟未搬。楼阁有两间屋子,只有大半人高,一间是儿子住的,窗边放着一台电脑,窗户上挂着两盏灯笼,显出些许过年的节日气氛。打开窗户,伴着滑轮滚过的“沙沙”声,一辆索道车厢从头顶上穿过。张宗伶说,她在这里住了近40年了,这里也算得上是老重庆的缩影。1987年10月长江索道建成通车后,索道就成了她家头顶过往的常客。索道每天来回运行,仿佛钟摆一样,慢慢地把时间推到了2011年农历辛卯的春节。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站台楼依然屹立在张宗伶家身后的山坡上,不远处一座名为“联合国际”近300米高的写字楼已经初具规模。

    2月8日农历正月初六,不少新人穿着礼服,来到位于江北嘴的重庆大剧院前拍婚纱照。重庆大剧院是重庆的新地标建筑,是新重庆的象征,附近规划中的CBD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嘉陵江索道北站台孤零零地竖立在工地的乱石堆旁。

    听说嘉陵江索道将要拆除的消息后,不少市民利用假期赶来“怀旧”。家住解放碑的王渝霞和来探亲的外地亲戚一起赶来乘坐索道。“索道刚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叫它‘土飞机’,因为那种凌空而行,俯瞰整个城市的感觉和以前坐飞机经过城市上空的感觉很像。”王渝霞说,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坐过去,坐回来,孩子玩得很开心。

    春节期间,身为索道机械工的邱新民临时被抽调到嘉陵江索道北站台工作。一批乘客进入索道车厢后,邱新民通过内部电话通知位于江对岸的主控台准备就绪。“嘀——”一声响后,两辆索道车厢分别从嘉陵江两岸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据介绍,嘉陵江索道单趟运行要3分钟左右,平日10分钟一趟,节假日缩短至5分钟。索道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从轮渡上调过来的。邱新民就是其中一位,上个世纪70年代,他就在轮渡当机械工人,1985年调到嘉陵江索道上班。据了解,嘉陵江索道关闭后,此前在这里工作的人会搬到长江索道去上班。听一位工作人员说,索道公司为了精简人员,年满50岁的员工可以申请提前退休。以前在北站台楼上开“胖妹饭店”的老板也从楼上搬了下来,在路边摆起了一个小吃摊。她在楼上开饭店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了,以前这里人来人往,生意很好。“当时每天都要蒸十几个蒸笼的米饭。”胖妹老板回忆说。

    “索道是因为山城的交通不方便才产生的,久而久之,行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市民郑邦基觉得作为重庆独特的文化符号,索道应该保留。

索道上的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