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顺训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即保守又好新。”这是露丝·本尼狄克特对日本文化的评价。“菊与刀”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日本民族精神的特质。怀着探疑和猎奇的心理,我和访日团的成员们开始了日本之旅。
在与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日中英三语并用,发现日语和汉语有好多相似之处。这也难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字上,汉语和日文可以说是同根同源。文字的一致性为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例如,地铁车票上写的“一日乘车券”,和汉语的意思完全相同,仅仅是繁简字体上的差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也有例外,日语中的“手纸”相当于汉语中的“信”,如果望文生义把“手纸”理解为“厕所用纸”,那就闹了笑话。
近年来,汉语也吸收了一些日语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丰富了汉语,给汉语增添了一些现代感和时髦感,很多成为了网络流行语。比如,近期在国内很流行的“萌”,表示清纯、可爱的意思。在日本的女仆店,我看到了一个个穿着亮丽可人的日本女孩和糖果上用片假名和文字标识的“萌”,我才知道这个字原来源自日本语。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来源于日语的元素,例如,“御姐”指成熟的强势女性,“宅男”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男人,“萝莉”指可爱的小女孩,“正太”指可爱的小男孩,等等。这些源自日本动漫的词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抹鲜活的色彩。
日本之行,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中日两国间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