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港澳台代表风头被抢,政治进了一步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8日   09 版)

    观察两会,细心的人能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港澳台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没有早些年前那么热了。早几年前,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常常会成为媒体围观和采访的焦点。记者一般都认为,身处不同体制中、身份超脱的他们会更敢言,敢说真话敢于批评,敢提出反对意见,从他们身上能挖到不少真正的新闻。这些代表委员也是媒体的宠儿。

    不过近些年这种现象正在改变,记者已经不会刻意去追港澳台代表委员,不再将他们看做什么特殊群体和新闻富矿。记者们跟着新闻走,而不是跟着身份走,有关他们的两会报道越来越少,他们的风头正被其他代表委员抢走。我觉得,出现这种变化,不是港澳台代表委员变乖巧了、不如以前敢说了,而是,“敢批评”已经不是港澳台代表委员的议政特色。在民主政治的发展中,敢于批评和监督的代表委员越来越多了,已经没有身份上的差别和地域上的差异。当敢言成为一种与身份关系不大的常态,身份所包含的新闻性也就大为褪色了。

    回望我们的两会史,会看到我们的议政厅中许多经典的瞬间和历史性的第一次,都是港澳台代表委员们创造的;人大和政协在制度上的不少进步,是由他们的努力所推进的。超脱于体制、得风气之先的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其他代表委员上了不少民主课,带来不小的思想冲击。两会造就了一批如吴康民之类引人注目的港澳台明星代表委员。

    中国两会史上第一张否决票,就是我们的台湾代表投的。20多年前的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来自台湾的人大代表黄顺兴,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走道上,投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史上第一张反对票。同届会议上黄顺兴说的“我反对”,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不同声音。这一幕曾被本报记者贺延光和众多媒体同行记录、传播开来,成为反映中国民主进程经典的镜头。从那以后,敢投否决票和说“我反对”的代表委员越来越多。

    同年,香港的廖瑶珠代表,在通过第一个专门委员会民族委员会人选名单时,声明弃权。弃权的理由是,“我不会投我不了解的人的票。我代表人民,代表港人投票,而不是投对领导的信任票。”当时有媒体记载:1988年4月8日人大选举时,万里委员长向代表解释:因为计票的电子计算器中只有统计赞成票和反对票的程序,没有编入计算弃权票的程序,弃权票得用人工统计,因此当天的会议时间可能要拖长些。相比以前,人民大会堂民主的细节已经很完善,弃权票也成为人民大会堂投票显示屏上的常态。这个民主进程中,廖瑶珠代表功不可没。

    如今随着民主政治的进步,两会议政环境已有很大进步,反对声、批评声已成常态,比如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山东省原主委张承芬就炮轰:腐败情况触目惊心,腐败官员让人痛心。只要有利益,没有不去捞的——我们甚至都没有听到过港澳台代表委员的批评有如此犀利。他们的风头,正是这样被盖住的。

厉以宁建言警惕滞涨
港澳台代表风头被抢,政治进了一步
“985”“211”已关大门
吉利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