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西宁3月10日电(记者吕雪莉 马勇 何伟)今年春节前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甲乙村的10户藏族牧民,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搬进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而建成的新居。
矗立于广大牧区的这些新房得益于青海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这项工程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近60亿元,使全省13.4万户、56万名牧民群众住上安全、节能、环保和实用的定居房屋。
“十一五”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按照“小财政、大民生”的思路,坚持民生优先的执政“硬”理念,着力解决关系百姓冷暖、群众安危的利益问题,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
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推进和落实,青海农牧区百姓的养老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截至2010年底,青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9.46万人,比国家规划提前10年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
李文华、李明华兄弟住在青海平安县平安镇西村,一说起新农保,他们就喜形于色。“现在我与老伴每个月能领到110元养老金,再也不用伸手向尕娃(儿子)要钱了,日子也比以前过得好,我们非常满足!”74岁的李文华说。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的财力并不雄厚。2010年,这个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0.4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05亿元。青海省财政厅厅长程丽华说,2010年青海省财政总支出达到743亿元,其中70%以上用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大力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
“十一五”期间,青海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就业渠道不断拓宽,5年累计新增城乡就业23万人,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9%以内,农牧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次;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五大保险全部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健全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集中全省有限的财力,切实解决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的民生问题,力争上交一份不同寻常的答卷。”程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