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的假期可谓学生时代乃至人生中最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假期。有些人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各项志愿者活动当中去,迈出踏入社会的步伐;有些人东奔西跑、朝九晚五地在为未来的简历上添上实习的经历;有些人或跟随父母,或聚集朋友,或独自背上行囊,踏上悠闲舒适的旅游行程;有些人,抵抗住假期的种种诱惑,在书本的海洋中畅游;而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则践行着吃、睡、上网、看电视的假期“四大件”,直到新学期开始。
当“压力山大”成为口头禅和关键词时,每个人都需要放松一下一直紧绷的神经,给自己一个缓解压力的空间。成功的定义是多样化的,终日辛苦劳作也许能换来成就,但不见得能获得幸福,学会放松和享受是热爱生活的体现,也是为放假后的学习、工作做准备。但关键是,当寒假的懒惰病袭来时,当事人是否体会到了放松和享受,还是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抱着零食泡在互联网上?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玩得充满负罪感、不能尽兴。当休闲源于自己的主动选择,自主规划,而不是因无所事事而被电视、网络控制时,无论是充电还是放松,都可以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实放松和充电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重要在于平衡。为什么身处同学当中就能发奋,而独自在家就会变得懈怠?我们的动力应该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如今,我们常体会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差异,决定我们人生选择的更多是外在标准、他人眼光,还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下,学生们更习惯于被要求、被监督,较难与大学中倡导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接轨。曾有个有趣的心理研究,一个班的小朋友凭兴趣每天拉两个小时的小提琴,老师为了促使他们拉得时间更长,就告诉他们每拉一小时奖励一块糖,结果反而拉琴的时间普遍减少。因为外在动力的作用有限,反而使他们的内在动力削弱了。
曾有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感慨,应该在大学入学时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的简历,而大学四年就是要把这份简历填满的过程。其实填满的不仅是简历,更是精彩的人生答卷;目的也不仅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一种人生规划的意识,目标管理的能力。
规划生活,设立目标的方法不难学习,不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难的是执行力。当书已堆积成小山时,要攻克它就会让人产生一种畏难心理,虽然制订了阅读计划,但每当一想到开始,身体就会有排斥的反应,产生负面情绪,在这种情绪下往往很难进入状态。因此,好的目标要分解为一个个小计划。多小呢?要小到基本不会让你的身体察觉到发生了改变,也就不会出现排斥反应。比如把一书包的书从眼前拿开,只选最重要的一本,给自己规定一天在某个固定时间最多只能看1小时,(这个标准要依据你能接受而不产生抵触情绪而定)但要完全的专注,还可用计时器给自己定时,最重要的是让你自己不会因为任务难以完成而放弃。不要小视日积月累的作用,每天自学1小时,一周7小时,一年365小时, 3~5年的学习你就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如果每天都有86400元进入你的银行账户,而你必须当天用光,你会如何运用这笔钱?天下真有这样的好事吗?是的,你真的有这样一个账户,那就是“时间”。每天每一个人都会有新的86400秒进账。那么面对这样一笔财富,你打算怎样利用它们呢?
其实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更有效的运用时间。除了要决定你该做些什么事情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比如假期里的看电视和上网。其实时间管理的关键还是个人管理。不仅是时间与事务的安排,更是去思考如何在自己最富有激情和动力的时光里,精彩地体验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