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1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是什么拨动了青年官兵的心弦

——对沈阳军区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特约记者 杜善国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8日   10 版)

    60多年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征途上,两个被革命豪情点燃的年轻人——陆原和岳仑,在小马灯下,挥笔写下朴实无华的歌曲《我是一个兵》。这首曾被西方舆论界称为“朝鲜战场上一枚重磅炸弹”的歌曲,从硝烟弥漫的岁月一直唱到鸽哨飞旋的年代,成为代表兵之旋律的传世之作。

    如今,大型舞台剧《我是一个兵——来自沈阳军区英模群体的诗报告》(以下简称《我是一个兵》)的公演,让《我是一个兵》的旋律再次在白山黑水激荡回旋。

    在近90分钟内,歌曲《我是一个兵》的旋律作为辅线贯穿始终,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被用诗朗诵、情景剧等各种“诗化语言”,借助声光电等艺术手段,“翻译”成生动感人的细节、喜闻乐见的故事,把沈阳军区部队涌现、被官兵熟知的张思德、董存瑞、雷锋、苏宁等,以及“新一代士兵模范”向南林、“雷锋传人”郭明义等,艺术化地还原在观众面前。

    随着该剧多次在沈阳上演,中央电视台“红星艺苑”连续3次播出,沈阳军区政治工作网登载实况录像,东北三省的广播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部队官兵对此剧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热议甚多,“原来教育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搞”。

    一台以教育为主的舞台剧为何能引起青年官兵如此强烈的共鸣?是什么打动了他们?

    让教育从说教变成身边的感动

    一项成功的探索实践,常常是以深刻反思作为开端。

    当时代车轮步入新阶段,一个严峻的现实引起军区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思索: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灰色情绪”和“红色文化”的话语冲突与碰撞,在主流价值与“泛化思想”意识形态的纠结夹缠之中,或隐或显地透露着内在的尴尬与角力;大家与小家、小丑与英雄、崇高与庸俗等,都在较量中,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想迷雾”。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来传承英雄主义精神,帮助新生代官兵锻造坚强的英雄品格?无疑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

    “英模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是可以将心比心的凡人,比训诫更有说服力,比教诲更有感染力,比呼唤更有引领力。”在拷问和深思中,军区和政治部领导决定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题,以讴歌各个部队涌现的英模群体为主线,以打造英雄主义精神高地为目的,集中力量创作《我是一个兵》,让英模成为官兵学之范、行之范。

    “英雄并非高高在上,英雄离我们很近。”《我是一个兵》非常注重英雄的个性和时代性,在推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董存瑞、八女投江等走进历史的英雄的同时,也把该军区近年涌现的一位位新生代英模推上舞台。一位新战士看了该剧后说:“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境界。只要脚踏实地,心存高远,即使在最平凡岗位上,都能有所作为,都能得到认可。”

    看过《我是一个兵》演出的那个晚上,某团大学生士兵刘仕强失眠了。

    两年多前,他是抱着当军官的梦想入伍的。去年上半年提干受挫,他一连几个月都萎靡不振。连队干部不断找他谈心,陪他下棋、打牌,效果却一直不明显。

    舞台上一颗颗闪闪的“红星”,让这位年轻士兵找到了成长进步的“参照系”。几天后,他先是主动向连队上交了当班长的申请,又提出了参加连队两项训练攻关课题组。

    让接受教育的过程变得愉悦自觉

    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是最真实的变化。

    某炮兵旅3营8连新兵王建安,入伍前是一位普通的“90后”大学生,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在网络、数码环境中生活成长,爱看好莱坞的大片,爱吃麦当劳的薯片,爱用英特尔的芯片,并且平时酷爱上网,热衷于当“粉丝”。到了部队,对于连队一张桌子一块黑板、一副面孔天天喊的教育,他看着讲累、听着想睡。

    春节前夕,新兵营组织大家在网上收看《我是一个兵》。王建安还未看完就已热泪盈眶,他对排长刘长庭说:“能当这样的英雄,死也值得!”

    细心的新兵骨干发现,王建安在旅图书馆里找来介绍英模人物的书籍和光盘,还在自己的明星珍藏集上抄写了演出结尾长诗《呼点英雄》。他说,我们新时期的战士有文化、追求时尚,开展教育活动就是要让思想变得更形象些,让形象变得更时尚些,让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和结果不是强迫的、痛苦的,而是自觉的、愉快的。

    某通信总站副连长姜保东走出剧场就给女友打电话:“演出看着太过瘾了,可以和电影大片媲美,我跟着大家一起感动,五次流泪。今天晚上可能都睡不着觉了。”

    搭“文艺娱乐”之台,唱“育人化人”之戏。《我是一个兵》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在求知欲强、感情丰富的青年官兵中产生了很好的连锁反应。一些看过演出的军区机关年轻干部,又连续多次到剧场观看;一些没去过现场观看的部队官兵,纷纷从军区政工网上在线观看,有的还下载了演出内容制成光盘送给家人和朋友看。

    “把当今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文化符号和时尚元素引入教育,教育就会更有亲和力、生命力,更加走近青年官兵。”某集团军政委张书国在观看了《我是一个兵》后感慨万千,“在官兵人文素养日益提高的当下,我们就应该综合运用科技、历史、经济、文学等知识搞教育,使教育内容充实起来、丰富起来,让官兵在掌握历史、爱好文学、欣赏艺术过程中,培养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

    让单向灌输变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我是一个兵》的创作者们摒弃“关起门来写剧本、绞尽脑汁编故事”的习惯做法,行程近万公里,走进上百个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纪念地和纪念馆,寻找拍摄了数千件纪念物镜头,在曾经的战场访问120多名老英雄和群众。这样的努力使该剧的历史真实性大大增强。

    不喜欢别人的空洞说教和灌输,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愿意从自己的体会出发行事,是新一代青年官兵的特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的实际。刚刚应征入伍的硕士刘新民,是抱着休息一下的想法走进剧场的。可幕布一拉开,他就欲罢不能。近90分钟,他“几乎连眼都舍不得眨”。走出剧场时,还意犹未尽。聊起自己的体会,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一个兵》演出中运用的大量红色资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价值观的精神刻度,更让我们融入其中,不由得热血奔涌。    

    一位去年年底入伍的新战士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观看了《我是一个兵》中英雄的不朽业绩,深深感受到了他们为理想和追求不惜献出生命的高贵品质,真正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这一场演出让我永生难忘。

    和平时期,“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筝鸣”,战场的“枪林弹雨”成了陌生的词语,战士们“血染的风采”仅是荧屏上的场景。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崇尚英雄是一支军队不能改变的魂。

    《我是一个兵》把沈阳军区部队一位位“英模脸谱”,通过发掘其身上“人天共仰,舍我其谁”的壮志凌云,浓缩为入耳、入脑的“英雄形象”,大胆尝试着让新生代官兵了解历史、传承血脉的新方式,迈出了高唱时代主旋律的一大步。

是什么拨动了青年官兵的心弦
一个90后新兵班的突击
差点打退堂鼓的“全军优秀指挥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