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本木是东京高层写字楼最集中的地区。3·11地震当日,李小姐正在六本木一座大厦的17层上班。剧烈的摇晃令地震经历不多的李小姐恐惧大哭。同事见状安慰:“放心吧,我们这栋楼的抗震能力非常好,我们这里要塌了,那整个东京都完了。”
地震暂时平息后,大厦保安到各楼层做安全检查,同事回来报告说,除了电梯因地震自动关闭外,其他设备都基本良好。
日本的建筑在里氏9.0级的大地震中经受住了考验。《华尔街日报》3月12日发表评论《坚固的日本》,称日本的建筑技术在应对地震灾害上做了长期的准备。
资料显示,日本自1950年以来多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已提高到最高水准,商务楼能抗8级地震,中小学校舍普遍能抗7级地震。
建设“坚固的日本”,不可或缺的还有完善的防灾教育体系。
“防灾从娃娃抓起”。日本列岛天灾频发,因此日本民众从小就要接受防灾教育,教科书里有专门应对灾难的基本知识,学校也定期专门开设不同类型的防灾课程。此次日本地震系列图片中,戴防震头套的日本小学生令人印象深刻。这个防震头套平日是学生们的坐垫,写有每个人的名字,一旦发生地震,就可以解下做防护设备,设计非常用心。
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各地教育机构在防灾教育和生命教育方面更加大了力度。例如,兵库县重新设立了“新型防灾教育”,将防灾教育分为“知、技、心”三个方面:知,了解自然、环境与灾害的关系,加强科学性理解;技,学习灾害时的自我保护和应急技能,掌握防灾能力;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对人际交往的珍惜和对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热心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浅野告诉记者,在日本,防灾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在积极推进。
日本各地均设有防灾教育中心,为市民普及防灾教育,不少地区的防灾中心还设有“模拟灾难体验”。很多新员工在进公司时,会从行政部门领到人手一份的防灾包,总务人员会定期带领大家进行防灾演习。地方社团不仅开展急救、逃生等防灾教育,还会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制作“灾害预测图”,发放给附近居民。
未雨绸缪,才能处变不惊。在日本大学执教的单援朝教授对此感受颇深。他首次经历地震是在筑波大学留学时,“深夜惊醒后,几名中国留学生立马逃出房间,却发现宿舍里的日本学生都没有动静。”随着防灾教育和地震经历的增多,单教授面对震灾“逐渐从快跑到慢跑再到不跑了”。
令单教授处变不惊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的灾情发布一直公开迅速。比如此次大地震,气象厅发布消息,电视台立刻插播地震速报和海啸速报,直播灾情。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林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