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79.4%的人认为,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应该是“民众的精神面貌”;75.7%的人选择“民众的幸福感”;68.0%的人认为是“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61.8%的人觉得是“社会安全状况”。另有60.0%的人表示,“公共管理的人性化”最能代表城市形象。(《中国青年报》3月22日)
上边关于最能代表城市形象的五种说法都有各自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欠缺。比如,“民众的精神面貌”、 “民众的幸福感”,确实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但毕竟不那么直观。除非有意做调查,一个人来到一个城市半天,也未必能看到“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 “社会安全状况”及“公共管理的人性化”。
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呢?我们不妨先看看白岩松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到处援助别国,却缺少朋友?他说,他到美国参观了一家报纸博物馆,这里珍藏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美国“9·11”恐怖袭击后,世界几乎所有9月12日的报纸头条都是关于“9·11”的报道,唯有中国的报纸头条是领导人的接见活动。白岩松感慨道,中国与世界脱节最大的是普世价值,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得不到朋友。
依据白岩松的说法,中国对外援助多,本应该朋友多。可实际上缺少朋友,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出在媒体上。从9月12日的报纸头条上,人家看到中国与世界脱节,不具有普世价值观。在人家眼里,你的形象就不佳。你看,媒体不是关系到形象吗?一个国家的媒体关系到国家形象,一个城市的媒体也就关系到城市形象。
不仅普世价值观,其他好多问题都能从媒体上看出来。这个城市的官员真的能接受人民的监督吗?可以从媒体上看出。假如媒体上有批评本地官员的尖锐言论,说明官员真的能接受监督。假如媒体只是批评外地官员、批评已经落马了的官员,那就说明接受监督是假的。而在一个官员得不到有效监督的城市里,民众的精神状态、民众的幸福感都不会好到哪里去。
我看了近几天某城市的报纸,报上没有说双汇的健美猪肉有没有进入该地,没有说该地有没有不是双汇生产的健美猪肉,而民以食为天,可见当地政府不那么关心民生问题。
媒体的语言也能展示一个城市的形象。假如媒体上充满了大话,那就说明这个城市虚浮;假如媒体上充满了套话,那就说明这个城市僵化。
汪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