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2010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组委会秘书处联合中青在线开展的“自强之星”网络调查结果揭晓,共有11503人通过网络填写了问卷,其中年龄段在“20~23岁”的人占了67.12%,主体为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社会责任”成为当代大学生最看重的自强标准。
近七成受访者最看重自强之星的“社会责任”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自强品质是什么?调查中,67.04%的人认为是“社会责任”。选择“实践精神”和“抗压能力”的分别占49.33%和43.01%。
大学生心目中的“自强之星”应具备哪些品质?调查中,近五成选择“出身贫寒努力奋斗的榜样”,其他的选择依次为“为社会公益作出杰出贡献才俊”(27.54%)、“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强人”(11.93%)、“学业和科研超强上的牛人”(6.20%)等。
网友“快乐的翻版”认为:“自己向上,并且能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努力,这才能称之为榜样。”西安欧亚学院的“梅子”认为,一个合格的“自强之星”,其事迹和精神本身就是贡献,“因为他们激发了更多人的奉献精神!”
有42.7%的受访者表示,更看重“自强之星”在“社会贡献”方面的客观情况,其次分别是“学业成就”(18.85%)和“家庭条件”(12.47%),而选择“身体状况”的仅占3.5%。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认为:“当代青年更加注重自我,强调个体需求。和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年轻人相比,这种社会意识与社会感的增强更加值得重视。”
当代青年榜样多元化
谁是“最有代表性的自强榜样”?调查中,俞敏洪(37.82%)和张海迪(36.95%)排名前两位。接下来依次是洪战辉(28.96%)、霍金(29.83%)、李开复(14.71%)。海伦·凯勒、金晶、马云、李书福等也出现在了大学生自己填写的“其他”选项中。
这个限选两项的问题,也引发了众多争论,大学生对于“榜样”的理解,出现了新的变化。 淮南师范学院学生姚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观点:“张海迪那种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永不放弃的精神,不会因社会的变迁而消逝。”
“俞洪敏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创业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北大踹了他一脚’的求学经历,艰难的创业故事,坦然展示自身缺点的励志演讲,让我觉得榜样不再那么遥远,更加亲切。”大学生李超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同时,“不该以一个绝对的标准来定义自强榜样,而应看他给别人带来了多少鼓舞和感动。”网友“梧桐花开”的这一观点在“自强之星”QQ群里得到不少人的赞同。
对自强精神由好奇转为“震撼和反省”
“自强之星”的故事带给大学生怎样的启发?在参加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郑泽豪在网上收到了北京大学学生徐振强的好友申请。看了徐振强同学抗争命运、攻坚环保科研并服务励志项目的事迹后,郑泽豪的好奇心转化为“震撼和反省”。他说,在活动中结交了很多“自强路上的同行者”,“我在衡量并鞭策自己向他们看齐”。
此次调查中,62.32%的受访者认为“自强之星”的故事“使自己有了更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50.73%的人表示“现在有了更加强大的理想动力”,而21.24%的人学到了“自强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励志奖学金对于激励青年自强是否有作用?调查中,79.05%的人认为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引导机制方面,51.8%的人更看重“优秀榜样”的树立和发掘;认为“应在政策方面加大帮扶力度”的占41.8%。
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青年励志机制,郑若玲教授给出具体建议:“一方面,政府与舆论应更加注重引导年轻一代的社会意识与责任感,将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励志教育应渗透和贯穿到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
本报北京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