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过去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邵萍仍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年,在大班孩子的毕业典礼上,一个孩子跑过来问她:“老师,我们结婚好不好呀?”吴邵萍问为什么,孩子回答:“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啦!”
“这就是幼教事业的魅力,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纯净的心灵,都值得我们全身心去守护。”吴邵萍全身心地将自己交给幼教事业,也收获着孩子们的喜爱,“平日,如果自己身体不舒服,告诉孩子们要乖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想方设法来照顾你,这个给你端凳子,那个给你倒茶水,还有的问你有没有吃药。”
课间巡视时,吴邵萍走进一个班级,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着角色扮演的游戏。一个小男孩抬头发现了她,立马挥舞着自己的胳膊,大声欢呼道“吴老师,我想死您啦!”这声音立刻把小朋友们吸引过来,大家立即围过来拉着吴邵萍,邀请她去自己“家”做客。
吴邵萍拿出随身带的纸巾,俯身给这个孩子擦嘴擦鼻涕,又蹲下和那个孩子说话,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孩子哭的时候,你得安慰他;他遇到困难时,你要乐于陪他一起面对;他难过了,你要抱抱他”。
1995年,吴邵萍正式踏上园长的岗位。她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增强幼儿教育的理论指导,她经常邀请各类专家来园,组织研讨会,对老师的教学进行研究指导;为了提高教师的摄影水平,更好地记录下孩子们的快乐时光,幼儿园组织了教师摄影比赛,并请专业人士进行点评;为了提高教师们的歌舞表演技能,吴邵萍联系了专门的歌舞团和艺术团来园汇演,让教师们亲自上阵学习。
冬天里,孩子们身上少不了穿着多件毛衣,午休时候就比较麻烦了,教师一个个帮孩子穿脱又很费时间,如何教孩子穿脱毛衣成了一个问题。吴邵萍通过平日的观察,研究总结了几个办法,写成了一篇论文,教师们经过验证,都觉得她的办法切实可行。
“其实我们不应该把科研神化,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每个事件都是一个课题。”亲身处于教育现场,吴邵萍总能发现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多元化,极度丰富的物质环境,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以及家长个性化需求都对现在的幼教环境和内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随之而变,但无论时代怎样变,有两点永远不会变,一是对孩子的爱,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吴邵萍说。
从1986年在《江苏早期教育》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三看春草》起,吴邵萍在科研路上孜孜不倦,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项6篇。
交谈时,吴邵萍总是不自觉地比画,就像她面对的还是那些可爱的孩子。“我做的都是些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的小事情。”她的追求是,不让一个孩子流着鼻涕,不让一个孩子落单,不让一个孩子伤心哭泣,“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地参与每项活动”。
阳光下,操场上,一个班的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三人一组牵着手,扭着腰,围成圈,有模有样地学着徒手操。吴邵萍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脸的欣慰与满足。
28年了,吴邵萍老师在这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这么多年了,园舍有了很大变化,但我还是我。”她温和地笑着。
本报南京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