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活动正式启动,志愿服务理念由此开始为大多数中国人所了解。那时,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刚刚更名为深圳市义工联合会,两字之差正是深圳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近20年后,由摸索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这座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志愿服务曾经以救助者的姿态化解了不少城市发展进程中意想不到的难题,志愿服务也成为与这座新生城市相生相伴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志愿服务理念随着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的举办,开始在市民中启蒙和传播。对于深圳而言,即将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不再是城市志愿服务的启蒙运动,而是被赋予了推动整个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幸福指数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义。
志愿服务因特区而特殊
深圳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早在1989年就已经出现,深圳青年学院院长巫景钦就是当年开展深圳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首批19名成员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创业者聚集在这里,这些时代的‘弄潮儿’大多是孤身来深圳闯荡,没有家庭的温暖,缺少亲情交流。城市中单身现象广泛存在,个人情感方面得不到慰藉,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连个倾诉者都没有,很难得到解决困难的建议。”巫景钦回忆说,“正是在这样比较独特的社会背景下,1989年,由共青团深圳市委权益部牵头,19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干部成为一批深圳市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就是为城市的创业者提供心理咨询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从公布一个电话号码和一个信箱开始,这19名青年干部就在本职工作之余开始帮助遭遇各种困难的市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巫景钦和同伴在工作中发现,仅靠接听电话和回复信件已不可能为求助者解决实际困难,志愿者必须要走到求助人员身边了解情况,并可能要为求助者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志愿服务也由此真正走到市民身边。
更名彰显志愿理念成熟
1990年,由这19名青年组成的志愿者组织正式被定名为“深圳市青年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巫景钦说:“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当时我们还是把志愿服务当做是一种社会工作,而且是需要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社会工作。”
能够加入志愿服务的个人由此被设定了一定的门槛,巫景钦表示,在深圳市青年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创立的最初几年,尽管社会上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很大,但加入到组织中、能够提供服务的个人还是比较少。比如在深圳市青年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创立半年后,新加入组织的人数也不过100多人。
在志愿服务开展的同时,巫景钦和他的同伴们也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到底该如何给自己开展的这项活动定性?“那时正是中国学习亚洲‘四小龙’的年代。”巫景钦回忆说,“我们通过研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新加坡的经验后发现,社会工作者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确实存在,但都是领取报酬的。与我们所做的服务工作和不领取报酬的工作性质相近的,应当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之为‘义工’的群体。”
1993年,深圳市青年社会工作者联合会更名为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义务工作者的称谓区别于青年社会工作者,既扩大了可参加人员的年龄范围,也不再把参与者须具备较高的社会工作知识技能的条件放在重要位置,而是突出了义务工作的属性。
巫景钦介绍说:“这次更改称谓为深圳志愿者组织扩大招募范围提供了条件,到1998年、1999年时,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的注册人数开始以每年万人左右的增速扩容。深圳的志愿者活动也开始逐渐扩大规模,比如已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发动清扫街角垃圾、拒绝一次性餐具、保护红树林等活动,市民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感知度越来越强。”
现在回顾起来,义务工作者的称谓依然有其局限性。“顾名思义,义务工作者既表示做这项工作是义务的、无偿的,又可以理解为这项工作是义务性的,对于参与者来说,没有义务之外的更多内涵。”巫景钦说,“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志愿者服务除了是义务性服务外,还体现出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就像‘义’字代表义气、正义、大义等意思一样,志愿者服务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某些传统美德与西方志愿服务精神的一种完美契合,因此,‘义工’的称谓更有内涵,而义务工作者的称谓则显得单薄很多。”
2005年,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正式更名为深圳市义工联合会。这次更名不仅是因为深圳在地缘上接近香港,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香港影响,而是因为深圳人对志愿服务理念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今,志愿服务在深圳并不单纯被看做是一项奉献爱心的工作。“志愿者既要奉献爱心,更要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收获、有满足感。这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要教会他们如何奉献爱心。方法不对,结果很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进而失去继续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巫景钦表示,“比如不少学生曾问过我,为什么有时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后,会遇到心里很不舒服的情况,比如被让座的人觉得理所应当,或者被人抢了座。这就是给人提供帮助时的方法有问题,如果只是站起来让出位子,别人可能以为你是要下车,所以没有答谢你。座位也许会被其他人抢走。如果你对需要座位的人说一句‘请过来坐’,情况一定会大不相同。”
让志愿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已成为深圳义工联合会的重要工作。正如巫景钦所说,让每一个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体会到满足,才能让志愿服务的氛围在城市中不断扩大。
大运会促进志愿服务社会化
在深圳市沙头角街道东和社区,80多岁的李润庭、丁素华夫妇创办的健康义务咨询室已开办了6年。两位老医生不收取任何费用为居民看病或提供就医建议,方便了居民,也让自己在发挥余热中收获满足。
在深圳市海山街道梧桐社区,社区居民中在心理咨询、民事调解等方面的十几名专业人员自发加入“心灵驿站”这个志愿者组织中,为前来“心灵驿站”求助的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深圳大学,学校义工联合会注册会员多达6000多人,成为学校最大的社团组织。
目前,借助深圳即将举办大运会的机会,深圳大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正计划开展“大手拉小手”家庭义工活动。10岁以上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加入到全民志愿服务的活动中。
已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市义工联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志愿者社会组织。目前,深圳市共有24个从事义工服务的各类法人社会组织。
得益于志愿者社会组织的成熟发展,2009年,深圳率先成为我国实施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目前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有3900多个。
在巫景钦看来,深圳20多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也体现出依托于民间的社会组织在提高城市生活水平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样的社会组织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还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当中国的很多城市还在普及志愿服务的理念时,深圳人的志愿服务已经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化的志愿服务提高了深圳的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社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为深圳在更大范围内放宽社会组织设立门槛提供了借鉴,而各类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扩大就业、促进行业发展和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成为城市继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据共青团深圳市委副书记张志华介绍,大运会的志愿服务将为深圳市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更大作用提供经验,这也是深圳对大运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更高诉求。
本报深圳3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