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以每天300次的频率播放,“中国形象”再次以如此鲜活而具体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美国的创新精神、日本的精益求精、德国的完美主义,已分别成为各国形象的完美诠释,中国制造的核心究竟该如何定位?近日,在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上,“国家产业形象10要点”倡议书发布,“拥有自主核心科技”被评为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
“谈及‘品牌形象’,人们第一感觉大多是‘made in china’标签下的‘世界工厂’形象。”论坛上,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说,“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我们的产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以空调行业为例,海外销售的诸多国外品牌产品,实则都是从中国企业的流水线上走下来的。“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劳动力代价,托起的却是国外品牌,中国制造仍然只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董明珠说。
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对外贸易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生产加工产品的企业达70%以上。中国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依旧徘徊在全球制造业链条的底端。“要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核心是要掌握关键领域的知识产权。”倡议书中说。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各国间的竞争已逐渐转变为经济产业领域的科技竞争。“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长期保持领先的‘产业形象’,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科技市场的高度垄断。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我们就必须接受‘1.99美元’的售价中几十分之一的获利分配。”董明珠说。
到底什么是国家的产业形象?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经讲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右脸,丰田是我的左脸。”在他看来,“国家产业形象”即是可以代表国家的“核心科技名牌”。
据了解,作为制造业强国,日本也曾一度处于“世界低端工厂”的地位。然而,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将低端制造业向韩国、东南亚各国转移,索尼、丰田等一批日本自主高端品牌开始崛起,迅速提升了日本的产业水平。
与强化基础发展、投入核心科技研发所付出的资金及时间代价相比,显然简单的模仿与营销导向在短期内见效更快,也因此对诸多中国制造企业更有诱惑力。“这也是很多企业一直以来,难以甚至不愿摆脱‘制造工厂’的症结所在。其实是部分企业内在的‘发展惰性’所致。”董明珠说。
回顾近30年来诸多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世界工厂”开始初入我国,到现今逐渐迁离东南沿海,“转战”柬埔寨、老挝等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并到了依靠技术创新突破瓶颈的关口。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驱使我们直面产业形象转型的内在驱动力。”董明珠说。
有机构预测,最近几年中国甚至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尽管如此,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跟上规模壮大的速度,获得这一地位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精品战略和专业化道路是企业经历了初期迅速扩张之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得以长久立足的产业形象定位。”董明珠说。
“目前在全球经济竞合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出现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共同推进制造业的提升和转变。”倡议书中说。
“我已经在电器行业走过了20年,强烈感受到了‘技术决定地位’的巨大力量。以空调行业为例,1995年日本的空调企业就已全面实现了一项关键技术——变频空调的突破。但在随后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诸多电器企业迟迟没有掌握这项技术。”董明珠说,“生产不出这样的产品,就等于给国外品牌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也曾想花钱去买技术,但是屡遭拒绝。花钱只能买来国外企业淘汰的技术,你也必将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
“企业有没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决定了一家企业将置身全球产业链的何处。”倡议书中说。
近日发布的“十二五”规划显示,未来5年中央财政每年将以不低于20%的速度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在科技领域持续的高投入将有利于改变当前格局,催生新的品牌形象。”董明珠说。
据了解,2009年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对1500家在华外资企业作了问卷调查:下一步是要将企业重心转移出中国还是继续投资?受访者中绝大部分回答是:要将企业的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来。
“绝大部分受访者之所以愿意继续投资,是看到了我们市场的潜力、产业配套以及投资环境日渐改善的趋势。目前在东南沿海地区,也有部分低端制造业逐渐迁至周边国家,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内产业升级形势已经在逼迫企业适应新的形式。”董明珠说。
“但是我们还来不及沾沾自喜。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了出去,我们的市场也日渐广阔,但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必须依靠‘原创’的核心技术。没有相关技术、配套体系、生态环境为基础,一切目标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董明珠说。
本报记者 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