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张琴的母亲张秀连今年68岁,气管和肺都不太好,平时运动量大了,就会不舒服,所以头孢、青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都是她的常用药。
“这些药即使没像吃饭一样频繁,也和吃水果的频率差不多了。”张秀连说。
2010年10月,张秀连和老伴儿去爬了一次山,下来后就感觉嗓子不舒服,开始咳痰。她像平时一样吃了一些消炎药,一直没什么效果,一周后开始咳血,在附近的小诊所查了之后,医生建议去大医院。后来到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开始医生按照肺炎治疗,半个多月以后不见好,仍然咳血。医生便怀疑是肺癌,做了病理分析后也不能确诊,建议去北京比较权威的医院再做病理分析,以便确诊。张琴连夜去了北京301医院,一周后,病理结果显示是肺炎。
在北京治疗一周后,张秀连已经不咳血了,北京的医生说细菌比较耐药,在内蒙古使用的消炎药才开始起作用,没几天张秀连身体便康复了。
张琴感慨地说:“治疗普通肺炎治了40多天,花了近3万元,老人吃了很多苦,我们也经受了精神上的打击。希望能从我母亲的事例中得到一些教训,生病就去医院,别自作主张乱用抗生素。”
抗生素类药品是万能药?
抗生素,许多人习惯称之为消炎药,并把它作为家庭的常备药,人们只要有点儿头痛发热,都习惯吃上几片。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药店抗生素类药品之所以畅销,与市民对抗生素存在认识误区有很大的关系。
“感冒了,吃头孢好得快,这是我们全家的感冒必备药。”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张慧说。
今年50岁的张慧有个习惯,一感冒就吃头孢,问及为什么只吃这种药,理由很简单,吃这种药能治病,而且疗效快。
2月26日,张慧女士在药店买了一些家庭常用药,其中大部分是抗生素类药,头孢就占了所有药品的三分之一。
记者告诉她,头孢、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都是抗生素类药品,很多病久治不愈就与平时滥用抗生素有关,张女士听了似乎没有太多的触动,她说:“头孢我隔两个月就买几盒,家里有人感冒都能吃,还有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片也是常用药,牙疼、拉肚子吃了都管用,吃了这么多年了,现在也没发现身体有什么异常。”
据记者了解,如今很多市民家中都有家庭小药箱,抗生素是其中的常备药品,阿莫西林、头孢氨苄、阿奇霉素……各种抗生素被列入市民家中常备药品的清单。
3月9日,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9人家中都有存药的习惯,而抗生素药品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常备药。在这些被采访者的印象中,抗生素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而且屡试不爽。
老百姓依赖抗生素治各种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仅如此,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有些市民甚至把抗生素当作春冬季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的预防药。
有调查显示,中国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欧美发达国家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仅为22%~25%,但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且半数以上为多种抗生素合用,预防性用药占抗生素使用的1/3,术后预防性用药高达93.4%,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使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
没有处方也能买
2007年,国家就规定,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阿莫西林、罗红霉素、螺旋霉素等都属于处方类的抗生素药品。
令人疑惑的是,既然多年前国家就有规定不准药店随意出售抗生素类处方药,那么老百姓又如何能在药店轻易购买到抗生素类药品?
记者随机对呼和浩特市的一些药店进行了走访发现,这一规定形同虚设。在很多药店,记者根本无需出示处方就可以随意买到想要的抗生素药品。
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院南门附近的万福大药房,记者称想买阿莫西林,对方直接从药柜里拿出一盒阿莫西林递给记者。在此过程中,对方并没有询问记者是否有处方。记者看到该药店专门设有抗生素药品专柜,销售人员正在摆放抗生素药品,记者在几分钟之内向销售人员索要了多种抗生素药品,销售人员都直接拿给记者,并表示随时都可以开票拿药。最后,记者选择了一盒阿莫西林胶囊和一盒甲硝唑芬布芬胶囊离开。
之后,记者又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的京远大药房,在一楼处方药专柜前,询问是否有阿莫西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在地下一楼有。在地下一楼,销售人员给记者介绍了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阿莫西林。记者看到各种抗生素药品价位不等,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记者选择了一盒售价为4.6元的阿莫西林分散片后,询问销售人员“是否需要处方?”销售人员反问记者“你有处方吗?”记者说“没有。”销售人员说,“那不还得卖嘛!”随即,销售人员开了票让记者去结账,记者付账后顺利拿药离开。
加强监管是关键
“抗生素类药品只能用于辅助治疗,而如今在很多医院却成了当家药,很多医生离开了抗生素就治不了病了。”内蒙古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刘健波感慨地对记者说,以近期因为气温骤降导致的感冒、呼吸道疾病患者增多为例,患者只要到医院就诊,一些医生就会开上一盒抗生素来消炎抗病毒,而老百姓也习以为常。实际上,大多数感冒腹泻由病毒引起,根本无须使用抗生素。
刘健波介绍,老百姓“抗生素治病快”的观念根深蒂固,有的人甚至把抗生素药品当成预防疾病用药。
医学界流传这样的俗语:患者偏好“三素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打点滴。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药监局《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既然国家明令禁止,为什么各大药店还违规销售处方药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市一位长期从事医药销售的业内人士,该人士表示,通常情况下,抗生素类药品的利润明显高于普通药,价格往往与利润成正比。
曾做过某药品生产企业销售代表的李先生指出:“药店敢于置国家禁令于不顾,更多是出于利益驱动。由于抗生素类药物利润一般较高,因此药店更乐于销售抗生素类药物。如果完全规范了处方药买卖,药店开出的抗生素可能会减少80%以上,药店利润可能降低20%之多!”
据记者了解,违规出售处方药罚款力度小也是造成抗生素类药物被滥用的一大原因。
“罚款额度太低也让许多药店无所畏惧。”李先生说,按照现行的规定,药店违规销售处方药的上限处罚为罚款1000元,低额度的罚款与高利润的空间,不足以对药店违规经营产生震慑作用。
2007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应当挂牌告知,并停止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
刘健波介绍,实际上,这条禁令在药店实行得十分薄弱,不用处方就买到抗生素的现象随处可见,在香港,在国外,药店里是看不到抗生素类药品的,抗生素类药品是处方药,只能从医院拿到药。
据了解,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
2010年10月,由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药历网等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家庭药箱调查》显示,79.4%的居民有自备抗菌药物的习惯,75.4%的居民在本人或家人有炎症或感冒发烧时,会自行服用抗菌药物。居民在外购买属于处方药的抗生素类药品也是极为容易。
刘健波说,购买抗生素的便利性导致了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产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监管。
段丽萍 高佳 本报记者 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