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当调笑“砖家”成为一种风尚

汤嘉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30日   02 版)

    济南市民怕涨价纷纷抢购“活人墓”,立马有社会学专家跳出来说,应该像调控房价一样出台限购政策,给墓地管理也出个“国八条”;西安学生药家鑫交通肇事后捅死伤者,于是有心理学专家在电视上说,他将伤者连捅八刀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部分青少年上网成瘾,医学专家在中俄网瘾治疗经验交流会上分析,87%的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缺少父爱有关。(综合近日媒体报道)

    我时常想,如果没有这些嘴里有乾坤的专家,我们平淡的生活肯定会缺少很多乐趣。毕竟,当经济学家说“一座城市自由住房率超过50%,城市就会死亡”的时候,当牙科专家说“长时间过度使用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会导致口臭”的时候,当某农业大学校长说“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价格,让农民用不起”的时候,尽管听上去很荒诞很穿越很超现实,但你总会觉得很好玩。

    不过,我们又经常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的确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他们会用充分的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超级月亮不会引起地震和海啸”、“为什么不用去超市抢购碘盐”;另一方面,调笑某些“砖家”已然成了一种风尚,有些专家刚刚在媒体上露了个头,就已经被网友拽出来,用“口水”淹成了口水鸡,用“板砖”拍成了纸片人。

    “专家”二字沾染上越来越多的负面意味,甚至有可能成为继“小姐”、“同志”、“农民”之后又一个被毁掉的词。这样的局面让人唏嘘。

    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研究学术的专家,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弄成“网络红人”,着实和自身的修养有关。坐惯了冷板凳的他们不像娱乐明星,一般不需要故意语出惊人或者制造噱头来博得大家关注。但正如网友热捧的《专家速成手册》所言,很多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似乎身处不同的话语体系,他们习惯于“说一般人听不懂的话”,而不是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这势必会造成误读。举个例子,有网友曾发帖大骂水利专家一会儿称“三峡大坝能抵抗千年一遇的洪水”,一会儿又说“能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实际上,前者是指洪水来临时三峡水库加荆江分洪区共同作用能确保下游安全,而后者仅指三峡水库自身的防洪能力。

    专家们的“问题”还在于,同行之间缺乏相互辩论的氛围。往往都是这样,一旦某一位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观点引起了较大争议,其他同行容易碍于面子保持缄默。但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如果专家A的观点有问题,最好专家B能站出来与之博弈,如果专家B没有将问题解释清楚,最好专家C能为大家提供更通俗的见解。学术圈不需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当然,“专家”变“砖家”,部分媒体从业者也难辞其咎。出于新闻传播规律的考量,媒体人时常将专家学者的部分话语突出呈现给读者,这就给断章取义埋下了风险;过于依赖单独信源,未能充分听取多方意见,也有可能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这就好比每年的两会报道,“雷人”的代表委员未必那么多,但媒体的选择放大了传播效果。《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就显示,28.5%的人认为媒体放大了专家的负面形象。

    曾几何时,“专家”二字代表着权威、专业和渊博,而现在这个词的光环正在褪去。重塑知识精英的良好形象,找回那份以真才实学支撑的荣誉感,既需要专家们爱惜自己的羽毛,又需要整个学术圈能有良好的氛围,也离不开新闻媒体更为客观、中立、专业的报道。

整顿私人电视台易,满足乡村文化需求难
当调笑“砖家”成为一种风尚
小升初“免试就近”是真是假
不花钱不是躲避监督的借口
别指望调控目标立降房价
WTO胜诉坚定中国融入世界
双汇不能成为下一个三鹿
关门改革让公务员滥发补贴
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