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石洼铁矿相关负责人看来,无证明采矿点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剥岩、采挖作业,除了不忌惮玉石洼铁矿的管理外,还因为他们有一张名为“垫地”的护身符。
在北尖山村内,明采矿点“打着‘垫地’旗号,实则采挖矿石”的行为,也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所谓“垫地”,就是对采矿形成的塌陷区进行治理和复垦,目的是再造新的耕地。
2008年7月25日,武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李树明主持召开了矿山镇尖山村对塌陷区进行治理垫地的协调会。会议纪要记载:近年来,由于玉石洼铁矿和一些小矿山的资源开采,导致尖山村土地塌陷约千余亩,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为此,尖山村决定对塌陷区进行治理垫地,其中,首期先对村东北处一山沟进行治理开发,新增土地150余亩。
记者在武安电视台“洺河话语”栏目2008年的一期节目中看到,北尖山村党支部书记苗增民表示,北尖山村的垫地工程始于2006年,当时“垫成了大约50多亩地,如果垫完能垫200来亩地。垫的土是1米8、两米厚的土,垫成地后先种上树,绿化几年后,将来就成为村民的耕地”。
彼时,一位从一开始就参与垫地项目的施工者称,垫地项目“每天工作两班倒,一个班十二个钟头,二十四小时不停”,“一天能垫500多方”。
2009年8月,北尖山村村委会以“采矿废弃地复垦”的名义向武安市国土资源局申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此后,武安市国土资源局批准了北尖山村村委会提出的总面积为296.6亩(其中新增耕地面积为200亩)的立项申请,开发整理期限为一年,地理位置为“村西、村北、村东南”。
此后,武安当地媒体也多次介绍北尖山村垫地项目的进展。
2010年2月出版的《武安人》一书收录了一篇对苗增民的人物特写,其中提到,“苗增民出资400多万元,准备造田1000多亩,目前已经还原土地200多亩”。
2010年5月14日,武安电视台播映的“艺苑乡音”节目主题是“走近社会主义新农村——尖山村”。其中介绍了北尖山村垫地项目的进展:“该村投巨资在村外山坡地和塌陷地实施垫地工程,现已完成500亩。此项工程仅车辆油耗每天就要支出10万元。预计3年后,这片荒山坡地将变为千亩良田。”
12月5日,武安市政协主席李永安,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树明等人调研、察看了北尖山村300亩废矿区垫地工程和即将启动的千亩尾矿坝垫地复垦区。李永安表示,“民以食为天,土地是老百姓生存的基础条件。北尖山村复垦300亩耕地在武安做出了榜样,带了个好头”。
然而,多位知情村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北尖山村的垫地总数仅有几十亩,且在山坡上。有村民直言:垫地一般是填坑作业,而苗增民的车队却是在一些明采矿点的坑里采挖,在坡上垫地,这样做不合常理。
玉石洼铁矿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在制止“尖山塌陷区”明采矿点里的采挖作业时,对方会以有武安市政府的会议纪要和垫地协议为名继续作业,但很多时候,运输车队从“尖山塌陷区”明采矿点里拉出的并不是垫地所需要的土石。“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在打‘擦边球’,以垫地的名义在采矿。”他说。
记者在北尖山村查看时,并未发现有垫地施工的动静。
3月25日上午,记者在村内一处设有“尖山村填谷造田工程”石碑的场地边看到,该区域内没有任何垫地作业人员和设备。石碑上的“工程说明”写道:“本工程是为落实武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纪要)2008第37号文件精神,为我村造田工程,工程设计土石方量23.8万立方米,尾砂充填量为152.75万立方米,工程预期五年,工程竣工后可新增土地164亩。”
本报河北武安3月29日电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来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