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中国制造”的皮包,卖几百元都让消费者迟疑,一旦贴上外国品牌,价格扶摇直上,还被消费者追捧,乃至出国扫货。当这种现象日渐普遍时,有人提出,要警惕中国品牌消费中的财富转移。
在3月29日召开的“国家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刘瑞旗表示,目前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品牌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但中国的财富正通过老百姓对国外品牌的消费,流向其他国家,很值得警惕。
国家发改委新闻办主任文步高说,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不到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们有大量的商品是替别人生产的”。
国务院研究室副司长叶兴庆举例,一个销售9.99美元的中国产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得0.35美元加工费;一双销售100美元的耐克鞋,中国企业得5美元加工费;一部中国组装的iPhone手机出口到美国,海关报价179美元,闪存和屏幕是日本产的,信息处理器是韩国产的,全球定位系统还有摄像机是德国产的,一些专利是美国的,中国企业只能得到6.5美元加工费。“过去30年间,我国因为品牌建设滞后,吃了大亏”。
叶兴庆查过,“十二五”规划纲要里,有10个地方提到品牌建设,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有两个地方提到。但他发现,这些基本上从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出口的角度,讲一些产品、企业的品牌建设,并未提及国家品牌建设。
“开展系统化的国家品牌建设是一项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史育龙表示,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快速崛起,中国的品牌、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快速地发生变化,但只是量变,而非质变。叶兴庆表示,应该把国家品牌的创建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研究其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
2010年世博会期间,中国青年报曾作调查: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外国大学生会选择什么?结果,“中国制造”以32.4%的选择率成为首选。
但是,“中国制造”并非完全美誉。长期从事品牌研究的刘瑞旗称,美国是休闲制造、英国是经典制造、德国是精密制造、法国是浪漫制造、日本是标准制造……“中国制造”应塑造何种形象?“中国卖给世界的应该是文化,是以文化为导向的品牌”。
“未来消费者在品牌上花的钱是最多的,这和国家财富有直接关系。”刘瑞旗表示,目前,国家品牌战略的问题已获得了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研究院的支持,相关国家级的课题项目已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