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4月02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秩序册,就像北京各区县重点中学名录

青少年科技教育一头倒向名校

本报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02日   03 版)

    3月27日,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门头沟大峪中学落下帷幕。这届比赛,北京市共有27万青少年参赛,经过学校、区县筛选,初评作品达到1532项,其中167项精品进入最终决赛。经过两天的展示和答辩,最后的结果与往年类似:夺得一、二等奖的作品绝大多数来自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八十中学等知名学校。

    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青少年科技盛会,这一大赛创办30多年来共吸引上千万的中小学生,可以说有极广的覆盖面。可是翻开本届大赛决赛秩序册,就像是一个北京市各区县重点中学的名录,不仅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等区代表队大都被名校垄断,就连通州、顺义、怀柔等郊区县代表队也差不多都是区内的示范校,普通中学很少见,乡镇、山区学校更是少数。

    参加观摩的平谷区一乡镇中学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除了三年前自己所在学校学生作品获过一次奖外,这几年的作品都没能进入决赛,更不用说获奖。

    这位老师觉得有些不太公平:一是好学校招收了许多优质生源,其中很多是在科学创造、科技制作方面有天分的学生;二是从硬件上来说,我们这类学校在科技教育投入上与好中学没法比,经费太少,学生学习的机会也少。

    其实,这位老师所说的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差异,有些方面可以用“天上地下”来形容。一些名校各类实验室齐全,实验设备先进,不仅校内有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课外还有专业科研人员指点。此外,充足的教育和活动经费,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条件进行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甚至一些小学也有自己的科技馆。相比之下,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这些机会,老师的培训机会也少。

    对于这种差别和由此带来的课外科技竞赛中的“一头倒”现象,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没有回避,他承认全市的科技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北京市的一些名校确实占有许多资源,有些中学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多,不仅有专家指导,学生还能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实验室进行实验。 

    周立军介绍,对于学校在科技教育上存在的差距,相关部门也在加以解决。科协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对全市的科技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的水平。

    其实,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不平衡不仅仅出现在北京市,全国范围内这一现象同样存在。

    以北京市为例,它一直利用丰富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给青少年提供科学探索的条件。目前已有34所中学的243名学生进入了206个国家和市重点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科学探究。这些是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青少年无法享受到的资源。

    3月25日上午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正式开始前,在大峪中学举行的“金鹏校长论坛”上,几位参会的院士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北京在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中独占鳌头的看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他是“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评委。他透露,在评选过程中,大家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就是当有其他地区的学生与北京、上海的孩子一样优秀时,同等条件下,要更重视其他尤其是边远地区的青少年,但是无论标准怎么倾斜,最终的结果还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青少年遥遥领先。

    王乃彦院士认为,今后还是要想一些办法,不仅让北京、上海、广州的孩子课外科技作品水平高,也要让其他地区的学生同样好。

    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王绶琯院士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1999年,王绶琯院士带领60多位科学家组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12年来,大量青少年从中受益,有些已经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如今,88岁高龄的王绶琯院士也在考虑北京这么丰富的资源,如何让其他地区优秀的学生共享。

    他说:“现在地区有差别,条件有差别,有的还很悬殊,我们非常希望,这些好的经验和方法能介绍给条件比较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北京的教育家们,能不能帮助一些其他地方的学校?对一些条件困难的优秀学生,北京的教师们能不能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包括培训?”

本报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4月02日 03 版

学可以不上 钱不交不行
青少年科技教育一头倒向名校
江西举行全国首届速录师信息处理大赛
贵州百余小学生第一次吃上午餐
贵州希望工程学校食宿设施明显缺乏
“我爸是李刚”的语境值得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