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展示

校企同频共振 工学经纬交织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札记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06日   08 版)

    学院中澳合作办学十周年庆典暨中澳职教论坛

    校企合作——旭荣时尚空间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张謇职教思想陈列馆

    服装系举办2009届毕业生服装设计作品大赛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

    2008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使这所具有悠久历史传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年来,学院紧扣“加强内涵、创新模式、突出特色、重在示范、强化贡献”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示范性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专业建设彰显特色、育人质量明显提高、辐射能力声誉扩大、服务社会成效显著、办学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等一系列突变。

    1912年,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在他的家乡创办了全国第一所高等纺织职业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历经百年传承,今天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唱响了“校企同频共振,工学经纬交织”的教改之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性地实践了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现已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输送中心、职工培训数字化学习中心,并成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有力、服务“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战略有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在示范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高效的、适应高职人才规格要求的育人体制、方法和途径,这是示范性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学院贯彻“知行并进,学做合一”的思路,通过创建各种合作机制体制,强化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胜任未来从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并承担社会责任所需的全面素质。

    1. “四共享”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模式

    现代纺织技术,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学院创新性地探索实施了“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该项改革成果荣获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该专业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所谓“四共享”,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在“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校企双方人员互派、职务互兼。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任务;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服务。校企双方协商制定设备购置计划,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建设;学校一切高档的纺织服装检验、检测设备都无偿地对企业开放,企业的生产场所、现代化生产设备为学校教学实训提供有力保障。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技术开发团队,在纺织新材料应用、新面料设计、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等方面全面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共赢。

    通过构筑“四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五融合”,即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的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的融合。实现“五融合”后,专业教学特别是技能型专业教学的场所主要在生产现场,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转化;专业教师与技能师傅角色双重,企业能工巧匠与学校指导老师角色双重;专业课程作业主要来源于典型产品的实际开发和生产过程,学生的优秀作业成果可以为企业采纳、采用。

    在具体实践中,学院先行与行业龙头企业——江苏大生集团实施“校企联盟行动”,开展“四共享”合作。学院专业教授受聘担任大生集团“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员,并聘请一批骨干教师担任企业的车间主任、技术顾问。大生集团的专业拔尖人才受聘担任学院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由此培育了一支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该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在纺织新材料应用、新型面料设计、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等方面全面合作,联合申报了12个省、市级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开发了“高吸水、高吸湿、超柔然混纺弱捻纱”、“保暖柔软型空心纱”、“吸湿增热功能性面料”等新产品,已有2项获得江苏省纺织技术创新奖、2项分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并联合申报科技专利4项,出售专利技术2项。

    2. “四共育”合作机制下的“3-4-3”模式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因在上海“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中为中国人夺得第一个金杯而被媒体誉为“黑马”。该专业在被确定为国家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后,确立以“懂设计的服装制版师”为培养目标,与知名的大型企业台湾旭荣集团合作,搭建“四共育”校企合作机制。即共育“旭荣时尚空间”,搭建了集“设计、打版、成衣、营销为一体”的“前店后校”合作平台,进行产品开发、展示与销售;共育教学(设计)团队,打破了传统的教研室设置,实施项目化运作,成立了女装、男装、童装、职业装和针织服装5个项目团队,旭荣集团的设计师根据不同项目团队的运作特点,探索一条与学院专职教师共同培育符合企业发展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设计师及营销人员的路径;共育时尚品牌,依托校企共同组建的服装设计师团队,形成实施品牌战略的能力;共育创业能力,按照培养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学生进入不同的项目团队,边学边做,校企联手努力将富有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作品转化为产品,提升学生边学习边创业的能力。

    在“四共育”合作机制下,学院与台湾旭荣集团、南通纺联服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实施了“3-4-3”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师生工作室和服装设计中心3个载体,完成单件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比赛、系列产品开发和创业方案企划4组典型任务,实现通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3种职业能力的培养。

    服装专业推行“3-4-3”人才培养模式后,有效地提升了师生的职业能力。三年来,先后为雪云蒙服饰有限公司、江苏紫罗兰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乐获时装有限公司等25家服装企业开发了大量服装新品,其中有200余款被企业采纳并投产,产值突破9000万元。经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服装协会推介,学院在江苏省第十二届国际服装节的论坛上专题介绍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各方的好评,多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2009年,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师生作为中方的代表队应邀前往尼泊尔首都参加“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进行了精彩的专业演出,得到了中尼两国政府部门、国际友好组织、在尼华人华侨的广泛好评,为国家、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以其优秀的教学业绩入选“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3. “四共创”合作机制下的“一线三平台”模式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于2005年新开设的专业。由于学院2009届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毕业生共有226套系列设计方案被企业采用,使该专业在当地声誉雀起。之后经过三年的示范建设,该专业现已声名远播。学院师生向企业推出并已实际投产的家用纺织品新款产值已突破4亿元。2009年,学院联合南通家纺行业协会、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成立了“敦煌国际家纺布艺研究所”,与甘肃省服饰家纺协会共同探讨利用敦煌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文化艺术元素,开发具有敦煌文化艺术特色的家纺产品,打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国际家纺品牌,也为西部地区培养家纺设计与营销的专门人才,同时推动东西部两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师生以该研究所为平台,开发设计出200多套具有敦煌艺术元素的家纺产品,已形成1500多万元产值,还通过举办“新敦煌文化产品发布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其在业内的影响。此举得到南通、敦煌两地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学院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得益于“四共创”合作机制下的“一线三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和实践。学院以培养懂工艺的家用纺织品设计人才为目标,与行业龙头企业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创建“南通纺院蓝丝羽商学院”,开展对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共同创建“蓝丝羽家纺产品研发中心”,进行产品设计研发;共同创建敦煌民族文化家纺产品品牌,形成敦煌元素家纺产品产业规模;共同创建就业基地,推动就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四共创”合作机制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主体,依托一级平台——校内实训室,二级平台——企业驻校工作室、研发中心和教师工作室,三级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专业教学“贴近设计、贴近工艺、贴近生产”,营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学生设计作品向企业产品的转化,提升了学生的产品创新能力,凸显了人才培养特色。该项教改成果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0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 “四共建”合作机制下的“三段递进”模式

    染整专业也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为使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活力,三年来,学院与省内多家大型染整企业合作,重点开发了7门工学一体课程,编写教材11部,其中6部已正式出版。现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1门,全国高职高专轻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依托产学工厂开展染整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着力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高起点引进一批、高素质培养一批、高技能培训一批、高水平聘请一批”的途径,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经过三年建设,该专业“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5%。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超过1∶1,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量超过30%。三年来,该专业教学团队共有19人参加国内外各类培训64次,全部经历企业挂职锻炼。团队共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已获发明专利3项,省部级以上各类教学成果14项,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产学结合、工学一体的专业课程群建设和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果,是在“四共建”合作机制下的“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取得的。学院投入307万元,南通通远鑫纺织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1326万元,共建了染整专业“生产性教学工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共建核心课程群、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共建工学交替管理规章制度。在“四共建”校企合作机制下,实施“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专业公共平台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嵌入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工厂进行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实习、实训,完成专业应用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学生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和提高。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应用性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毕业生因为企业“用得上”而深受欢迎,就业长期保持供不应求。

    在示范建设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实现校企同频共振、合作双赢的重要前提是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和辐射能力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建设中,紧紧围绕行业企业的需要和地方经济开发建设的需要提供主动的、有成效的服务,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校企之间良性互动、良性推进,达到了同频共振的深度和合作双赢的目标。

    1. 主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

    在三年建设过程中,学院对原有的4个市级科技研发机构完成了整合、优化,同时完成1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的建设,又新建4个市级科技研发服务机构,17个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还与企业共建了6个市级企业工程中心和36个院内外科技研发机构,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成立了16个技术服务与创新团队。三年来,共取得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完成厅市级以上科技成果9项,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实用技术40项,技术推广和服务纺织服装企业357家,科技服务项目236项,获科技项目经费1349.6万元;合作企业提供的用于科技开发的设备折合经费1342万元。

    2. 建立定点联系企业制度

    为创建产学合作机制,不断巩固和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学院组织定点联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69人,与当地近百家企业建立了长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全院共有147人担任企业兼职技术人员;59人受聘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学院现有9个专业领域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联盟,联盟企业已达到55家。

    3. 直接服务企业职工培训

    在三年的示范建设过程中,学院在进一步拓展已有的5家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机构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包括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定的“纺织特种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设计师(南通)培训基地”在内的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与认证机构12家,形成了企业职工岗前培训、换岗培训的能够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素质的技术培训体系,开发社会培训、技能培训与鉴定项目58项,培训各类人员32766人次,开展社会化技能鉴定3599人。学院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做,与企业岗位培训无缝对接。先后为15家企业进行了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职工4000多人次。学院还认真开展政府就业工程培训服务工作,现已成为南通市政府认定的、在南通高校中唯一的就业工程定点培训单位。在示范建设期内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共3456人。

    4. 扩大人才服务辐射地域

    为加强辐射能力建设,学院与新疆、甘肃和苏北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共建科技开发机构7个,开发技术与产品16项,培训各类人员1858人次。学院对口支援省内和我国中西部地区13所纺织服装职业院校的建设,培训与交流人员总量300多人次,承担对口支援院校培养学生803人次,与受援院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院建立了新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成了首批6所院校23名纺织专业师资培训任务。全面支持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的建设,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为新疆定向培养50名维吾尔族纺织专业人才的任务。

    5. 全面推进职教集团建设

    学院牵头组建了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并依托这一平台组建了“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服装设计中心”,牵头完成江苏省三次年度对口单招考试,为集团内外的30多个职业学校和企业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2400人次。连续三年承担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职业学校服装专业骨干教师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培训以及全国服装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省队训练。为集团内成员学校和企业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课程标准和企业用工标准43个,组织开展集团内企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达2100人次。

    6. 跨省招生计划比重增大

    2008年学院面向省外招生200人,其中西部省份43人。2009年起,学院面向安徽、贵州、河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四川、新疆、重庆等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2010年,学院省外招生计划数1150人,达到学院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1.86%;其中面向西部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466人,达到学院当年招生数的12.91%。

    在示范建设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加强办学能力,学院办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固定资产总值净增3.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4643万元增至11004万元;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由3850元增加到6720元,已达到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新增校园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校内实验实训室数量增加到110个;新建、改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吸纳中国移动南通分公司投资994万元改造了校园网络,开发了相关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建成了一个能够初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初步建成了一个行业企业参与、内容丰富的共享型纺织服装特色专业链教学资源库。

    ——新增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形成了与产业链对接的纺织服装特色专业链;新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缺、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9个,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含建设点)达到10个,基本形成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

    ——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41名,骨干教师171名,高级职称教师123人;新增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高校教学名师、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和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16人;新增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图书馆新增馆舍面积6000余平方米,新增纸质图书8.38万册、电子图书27万册,共订阅中外文期刊672种,新增中外文数据库4个,完善了计算机管理系统、资源存储系统和电子阅览室的建设。

    三年建设,成果斐然。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长三角学生就业协作网“企业公认的就业服务特色院校”、“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及南通市当地各媒体对学院的示范性建设成果进行了报道。

校企同频共振 工学经纬交织
创新:示范性建设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