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必须在模式创建、机制探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三年来,感悟最深、体会最多的就是如何创新。传承也好,借鉴也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工学结合总模式的背景下,走出一条既吻合国情,又具有校本特色,高水平、可持续的高职教育发展新路。
创新,从哪里入手?我们首先考虑到文化浸润的巨大作用和长久效应,为此,我们进行顶层设计和全方位实施,我院以近代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的拓荒者与奠基人、学院创始人张謇的职教思想及其“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为核心,全力打造我院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不仅开展专项理论研究,而且开设了《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等校本课程,用张謇元素设计学院的标识系统,推进张謇职教思想陈列馆、中家纺艺术馆、沈绣文化传习馆以及百工坊的建设,以文博馆建设为平台,培养仿真绣、蜡染、蓝印花布制作等非遗传人。我院文博馆不仅成为南通文博馆群中独具职教特色的馆所,更是作为职教文化发源地对学生进行职教思想及其“三创”精神教育的新基地,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好地推进现代高职教育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基础。
创新,从哪里立足?我们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命脉,唯有创新校企合作的“二元双赢”机制,找到校企如何深度合作、工学如何紧密结合的路径和方式,并加以细化、深化和升华,形成有效承载和运营的崭新机制,才能使高职教育和学校事业发展充满活力。因此,我们通过主动服务、筑巢引凤、价值认同、文化搭台、有序管理和真诚依托,与区域行业主导企业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评价”的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大生”四共享机制、“通远鑫”四共建机制、“台湾旭荣”四共育机制、“蓝丝羽”四共创机制和校企合作评价的“职教集团”机制。
创新,从哪里着眼?我们清晰地看到,必须在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成长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系统,重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生活素质同步增长。因此,我们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首提“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理念,与“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术课程相对接,形成了“系统设计、双基导向”的课程体系。
创新,就是要积极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独有“专利”。这就要求我们勇于实践,积极开拓,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出心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独具匠心;在工学结合的实现方式上独辟蹊径;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独树一帜。因此,示范性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创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