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则因药致死的谣言何以屡驳屡兴

汤嘉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13日   02 版)

    每每谈及用药安全问题,“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这一数据,都会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类媒体突出地引用。4月11日,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对此进行反驳,“这个数字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新京报》4月12日)

    这并非有关部门负责人第一次对这则流传甚广的谣言进行反驳,然而,这条以讹传讹的信息近几年并没有被杀死,反而屡驳屡兴。只要涉及用药安全问题,它都会被当做权威数据加以引用。

    不妨先在网上检索一番,以“每年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为关键词,能搜到91.5万个相关结果,足见这则谣言传播之广。其中,最早的能追溯到2003年甚至更早,但这些媒体报道的消息源无一例外的语焉不详,大都是“据统计”、“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据媒体报道”;看上去可信度较高的一个版本是“据国家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推算”,但卫生部根本没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该机构设在药监局。

    现在一时很难追溯是谁最先炮制了这则耸人听闻的信息,但值得反思的是,其生命力为何如此之强,为何能屡次将权威部门的辟谣信息消弭于无形?

    首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药物安全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公众在心理层面倾向于认同“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这一说法。毕竟,在“以药养医”格局尚未完全根除之前,某些医院为谋求经济效益而对患者滥用药物,已成为一种无需证明的共识。医生违规开药,必然会给患者埋下健康风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我们已直接或间接经历了多起涉及药物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这无疑会让公众选择“宁信其有”。从2006年的“鱼腥草”事件,到2008年的“刺五加”事件和“茵栀黄”事件,再到2009年的“双黄连”事件、“双糖”事件,以及近期的“尼美舒利”疑云,每一次事故都会让不明真相的公众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当然,普通百姓不明真相,并不意味着主管部门可以视而不见。一则“每年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谣言一直在流传,相关职能部门可能也存在工作缺位或失职。

    几年前,谣言甚嚣尘上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资格认证中心主任曹立亚曾无奈地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家药监局或卫生部,没有一个部门、没有一个机构、没有一套程序来统计每年因药品不良反应的死亡人数(人民网2005年5月12日)。直到最近几年,国家药监局才逐步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

    但这种信息通报制度的制度设计存在较大问题,公众关心的核心信息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公众那里,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跟用药有关的死亡只有1100例,但仍有不少人误以为这一数据高达“40万”。官方和民间的信息如此不对称,怎能消除公众心中的疑虑呢?

    按照常理,极少数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其实是正常的医学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是,一方面由于民众的医学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没有官方的权威说法来给大家吃下“定心丸”,势必导致子虚乌有的谣言满天飞。

一则因药致死的谣言何以屡驳屡兴
被忽略的城镇化陷阱
不怕馒头回炉,就怕监管夹生
民政部门管得了领证 管不了婚礼
拜托专家发言多一点技术含量
如何看待日本排放核废料
到底怎样才算被“洗脑”
中国纪录片是被自己困死的
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