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4月1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绽放在大海上的“蓝玫瑰”

——记北海舰队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女子抢修队

曹金平 米晋国 李丁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15日   09 版)

    谁能想到,这一双双纤细的手,托起的竟是一艘艘钢铁战舰。数年来,她们圆满完成数十艘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计划修理任务。

    她们,就是由6名女科技干部组成的北海舰队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女子抢修队,平均年龄33岁。因为她们总穿着海军特有的蓝色作训服,官兵们就亲切地称她们是“绽放在大海上的‘蓝玫瑰’”。

    破茧成蝶 一群穿军装的女“蓝领”

    舰艇远航大洋,装备保障先行。女子抢修队在维修间、码头,在舰艇、潜艇上挥洒青春,用一双双纤手托起深蓝色的梦想。

    黄海某海域,一场演练激战正酣。

    “电台突生故障,无法接收信号!”紧急时刻,女子抢修队队员谌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电台故障点在混频管,该管头部直径只有绿豆大,周围环绕着四个纤细的“管脚”, 构造精密直逼“微雕艺术”。

    在摇晃不停的军舰上,只见她熟练地拿起电烙铁,轻轻将烙铁尖点触地面进行降温处理,快速将四个“管脚”和电路板一一焊接,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她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一旁的官兵赞叹不已。

    看着眼前这一幕,你很难想象她刚到单位报到时竟然吃了“闭门羹”——“上舰维修,这不是女同志能干的活。”修理所老所长把她“晾”在招待所,硬是顶了3天不愿接收。

    行动是证明自己最好的方法。

    穿上蓝色的作训服,谌丽每天跟着“老师傅”付荣亮上舰下艇,风雨无阻;看图纸、修样机、跑电路,一身油污一身汗;为了练好焊接,白暂的双手烫得总有水泡。

    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走出校门,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穿军装的“蓝领”,向往已久的军营却只是嘈杂的车间和工厂,手里成天握的是钳子、扳子和电烙铁!

    一心想搞科研的王春华,委屈地向家人诉苦:“我想搞的是科研,而不是拿电烙铁的修理工!”

    走,还是留?王春华内心很纠结。但眼前的一切又让她不舍:肩扛大校军衔的老高工们每天上舰下艇,风雨无阻。老高工付荣亮经常要钻进舱底搞维修,爬出来时总是一身油污一身汗,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咱干的活关系着战士的命,马虎不得!

    破茧成蝶,这些以前连电灯保险丝都没碰过的姑娘,开始从最基本的拧螺丝学起。

    艰辛地付出终有收获,如今她们都已成长为军舰维修各领域的行家——

    谌丽,大队首屈一指的技术专家,能修理48种舰载通信装备;

    王春华,基地维修技术培训优秀教员,参与重大保障任务20余次;

    李成晶,能独立承担7种型号气象装备,先后中修舰船10条,小修舰船18条;

    彭文娟,能修理保障10种导航设备,完成了400多次临时抢修任务;

    韩海玉,编写和修订了11种船型87部航海装备舰员维修指导卡,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傅海燕,累计修理通信装备500余部次,整理观通装备资料40余万字。

    铿锵玫瑰和男兵一起去“战斗”

    舰艇装备抢修是苦活、累活、急活,也是危险活,既考验人的智力、魄力,更需要勇气和耐力。这对女性来说,很多时候意味着挑战极限!

    这一幕,彭文娟终生难忘——那年夏天,即将远航的海冰723船,加装在榄杆顶端的设备出现故障。接到船上打来的电话,她拿起一根防护绳缠在腰间,直奔码头。

    30多米高的桅杆直指苍穹,那是军舰最高的地方,此前她没有上去过。这样的高度只能将人用吊车和铁笼送到桅杆顶端。

    海风猎猎,她随着吊车“飞到”榄杆顶部。向下看了一眼,海水白花花一片,巨大的眩晕感刹时包围了她。

    此时,舰上的官兵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绝对不能后退!”她深深吸了一口气,掏出工具开始检修。半个小时,故障顺利排除。彭文娟也赢得了官兵们热烈的掌声。 

    韩海玉的故事也充满传奇色彩。寒冬的一天,她到某潜艇维修导航装备。经检测,故障在潜艇舰桥顶端的天线头上,距离地面高达8米。当她顺着艇壳外壁的铁梯子,好不容易爬行到天线基座旁,却发现因天冷风大,电烙铁达不到熔锡点。

    没办法,她只好把自己罩在盖装备的帆布罩里施工。罩内一片漆黑,她就用嘴叼着手电筒,一个多小时后,当内舱报告装备恢复正常时,她已是一嘴酸麻全身像散了架。

    彭文娟第一次到某船修理,迎来的是战友不信任的目光:“这可是重要装备,今天你能修好吗?”如今,看到她上舰保障,战友们说:“彭工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从怀疑到信任,透过战友眼神的变化,彭文娟在内的女子抢修队员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

    紧跟海军装备转型建设步伐,身在一线的女子抢修队也在不断“充电”,其中5人已获得了研究生学历。

    铁骨柔情 美丽人生融入深蓝航迹

    清晨,某军港码头,汽笛长鸣,一艘刚刚修复好的军舰即将启航。

    此时一辆婚车开上了码头。海风中,新娘和新郎携手伫立,凝望着军舰慢慢驶离。新娘深情地对新郎说:“我的爱人,这是我送给我们最珍贵的新婚礼物。”

    这浪漫的场景,出现在女子抢修队队员李成晶的婚礼上。

    就在婚礼的前一天,李成晶还在这艘军舰上忙碌着巡检。她发现海图传真机有一根保险丝即将熔断,及时排除了隐患。婚礼当天,在李成晶要求下,婚车临时改变路线。为了弥补自己对爱人的歉意,她准备了这份特殊的新婚“礼物”——目送自己保障的舰船顺利起航,分享这自豪的一刻。

    “我们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女人。”李成晶说,选择了军旅,选择了舰船装备维修这个职业,有些付出,注定要更多。

    当年一个个青涩的小女孩,如今都相继组建了家庭。巧合的是,她们的另一半都是军人。

    为人妻母,特别是双军人家庭,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几年前, 谌丽的丈夫王强在一次任务中遭遇车祸,石膏从脚后跟打到腰部,无法动弹。偏偏此时舰艇要出航, 谌丽带人连夜加班修理检试。无奈之下, 谌丽从单位借了两部对讲机,一部放在爱人床头,一部带在身边。当丈夫需要翻身、上厕所时,她忍着眼泪,在舰上一手拿着电烙铁一手给邻居打电话,托人帮忙照看。

    彭文娟2006年考取东北大学读研深造。不巧的是当时有了身孕。论文答辩当天,她和丈夫带着出生两个月的宝宝一起来到考场。经过一家三口的“共同”努力,彭文娟顺利通过答辩。

    孩子还在吃奶,李成晶时常因为修理工作无法按时喂奶,当她满头大汗地从舰艇舱室中走出来时,没有人知道,她的奶水也浸湿了衣衫。

    然而,生活中的困难,并没有动摇她们为战舰保驾护航的信念。就像海燕喜欢飞翔在大洋波浪之间,穿惯了蓝色作训服的她们,己深深爱上了舰船装备维修这职业。

    如今,已深深爱上装备维修工作的“蓝玫瑰们”深情地说:“抚摸着那一台台修好的机器,就如同爱抚着自己的孩子。听到机器正常运转的声音,就如同欣赏美妙的音乐!”

绽放在大海上的“蓝玫瑰”
8分钟 两次生死抉择
瑞士靠什么长保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