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商会4月20日首次发布研究中国公共采购市场的调查报告,称“中国目前整体公共采购市场的价值估计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GDP的20%,而参与这个市场竞争的欧盟企业面临着很多非市场的重大挑战”。
7000亿?7万亿?3万亿?
中国官方的政府采购市场规模数据是7000亿元人民币,约为欧盟此次报告数据的1/10。
对此,这份名为《中国的公共采购:欧盟企业在中国参与公共采购合同竞标的经验》的报告称,中国官方的统计仅涵盖根据中国的《政府采购法》开展的、并由财政部监督的采购项目,忽略了基础建设和国企的数据。在欧盟这份60页的报告看来,三峡大坝、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中国高铁网络等工程,都是中国官方定义未能涵盖、但根据经合组织(OECD)标准应列入统计的公共采购项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首席法律顾问、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谷辽海2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公共采购市场是否有欧盟统计的7万亿元,目前还不能确定,但肯定不止7000亿元。官方统计仅针对‘政府集中采购’,没囊括国有企业和其他方式的公共采购”。
他估计,该市场价值至少有3万亿元。
在华欧盟企业眼红巨大商机
中国实施政府采购,是近10年的事。相关的两部主要法律《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生效。
中国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财政性资金的购买行为——在采购管理范围口径上比国际管理范围窄。
在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已有数百年历史,采购范围比中国宽泛,不仅包括政府预算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也包括铁路、市政工程、电力、通讯、机场、停车场、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欧盟报告强调,中国这个“7万亿人民币的市场”,是一个比韩国的国民经济总额还要大的市场。但这个庞大且还在继续增长的市场的监管框架却比较“混乱”,使在华欧盟企业错失了许多商机。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戴杰说:“据估算,由于重复的政策法规以及不尽如人意的政策执行,在华欧盟企业与价值1万亿美元的市场无缘。透明、一视同仁的监管方式至关重要。”
戴杰认为,在参与公共采购合同竞标时,欧盟企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难以及时获得新项目的准确信息和项目的具体评估标准、整体招投标过程缺乏透明度、授标流程不公平,以及申诉程序不够明确等。
为“促进中国公共采购的法律框架建设”,欧盟报告建议:确保所有投标人在开标时都能平等获取信息、确保招标评估流程公正透明、简化相关法律框架。
中国欧盟商会公共采购工作组主席范克高夫说:“在交通、民用工程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欧盟企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要获得这些经验,中国就要向他们开放公共采购市场”,“目前只有在汽车行业,欧盟企业所占的公共采购市场份额还不错”。
欧盟方面认为,改进后的法律法规也会加快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定》的步伐。
“欧盟感到不公平……实属正常”
谷辽海律师认为,公共采购市场对任何国家都举足轻重。中国过去对公共市场和私有市场的区分不太明确,很多欧洲企业都可参与中国的公共采购市场。近年来,中国对这一领域越来越了解,因此对民族企业和本土自主创新的保护有所加强。欧盟感到“待遇不公平”,有所不满,实属正常。
谷辽海律师表示,实际上,欧洲各国、美国、加拿大在这一领域也都相当重视本国企业。
他表示,即使加入WTO这一协定,中国纳入国际管辖范围的公共采购市场份额也只有10%,其余的90%还是要优先考虑本民族企业,“说到底,欧盟商会发布这一报告,还是为了保护欧盟企业,从在华欧企的利益出发。但对中国的公共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完善,也确有帮助”。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