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成人礼仪式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感恩”成为主题。图为高三六班的黄欣唯与62岁的大姨相拥而泣。
朱嘉磊摄
日常生活中,从毕业典礼、婚礼到葬礼,各种仪式和典礼伴随着几乎每个人的一生。有人认为,如今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44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2.0%的人感觉日常仪式活动缺失仪式感,其中27.6%的人表示“非常缺失”。
受访者中,“80后”占33.3%,“70后”占34.1%,“60后”占18.1%。
67.7%的人认为目前秉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仪式太少
上海市某国企职员小团下个月就要举行婚礼了。她想办一个纯粹的中式婚礼,但最后却发现,绝大多数婚庆公司提供的都是西式婚礼服务。婚庆论坛里,年轻人晒出的婚礼服装也基本是婚纱和西装。小团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人们都办西式婚礼?西式婚礼中互许誓言等程序有西方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中国人这么办只是徒有其表。”
“没有文化内涵”,这也是小团平时参加其他仪式的感受:一些仪式就是领导讲话,听的人昏昏欲睡;一些仪式非要请一些名人大腕儿“压场”,光出场费就是一大笔开支……
人们怎么看当下仪式的现状?调查显示,69.3%的人认为目前仪式作秀成分多,铺张浪费;68.3%的人认为仪式就是形式主义,走过场;67.7%的人感觉秉承传统文化内涵的仪式太少;52.4%的人表示,当下仪式教育缺失,很多人不了解仪式内涵。
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目前仪式感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传统礼仪曾态度偏激,视之为旧文化、旧传统,要与之决裂。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几代人,仪式的文化传统被割裂了。
他介绍说,俄罗斯总统卫队分列式是彼得大帝时期创下的,直至今天仍然是国家仪式。韩国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祭孔的释奠礼,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而我国,基本上没有全国性的传统仪式。
“很多人还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仪式就是形式主义。”李汉秋说,形式主义是过分强调形式,并不是所有的仪式都是形式主义。好的仪式能起到规范行为、陶冶性情、稳定秩序、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赵丙祥认为,城市居民仪式感缺失的问题更突出。楼房这种居住方式对仪式的冲击很大,比如现在很少有人会在楼房摆牌位拜祭祖先。城市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一些年轻人回农村老家参加婚礼就很有仪式感,因为有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和习俗在支撑。
人们最重视哪些仪式?调查显示,“婚礼”成为首选(75.2%),其次是“葬礼”(64.6%),“升国旗仪式”排名第三(49.7%)。
赵丙祥指出,婚礼和葬礼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生死大事,处理的是相同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从传统文化结构来说,原本就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仪式。升国旗则是新传统,是从上到下贯彻得最彻底的仪式。
被访者看重的仪式还有: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45.2%),老人做寿(44.7%),入学、毕业仪式(36.0%),祭祀仪式(35.3%),成人礼(18.8%)。仅5.2%的人表示什么仪式都不重视。
仅36.6%的人认为仪式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
北京市民肖先生参加过很多仪式,最让他感动的是去年举行的孩子成人礼。
典礼很庄重,地点特意选在海淀剧院。平时穿校服的孩子,那一天都换上了正装。
典礼上,首先是全体起立唱国歌,接下来校长、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分别发言,然后老师们上台接受学生献花。
给家长送感恩信也是典礼的一个环节,当时好多家长都哭了。“整个仪式特别庄重,这在很多社会仪式上是难得一见的。我想这个仪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调查显示,36.6%的人认为仪式对自己的生活有影响,39.7%的人感觉“一般”,18.5%的人表示“影响比较小”或“没有影响”。
仪式最应该体现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调查中,66.8%的人首选“庄重”,61.6%的人选择“感恩”,59.9%的人选择“敬老”。接下来还有:仁爱(59.7%)、家庭伦理(56.1%)、爱国(53.8%)、信仰(48.7%)、注重礼仪(41.6%)、勤劳(34.6%)、慎终追远(24.3%)等。
李汉秋认为,不同仪式有不同的内涵,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婚礼注重庄重、情感,成人礼注重对社会的责任。仪式对民族性格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关部门不能听任自流,应该大力提倡那些既庄重又有时代精神的仪式。婚礼、葬礼对家庭、后代、社会都有很大影响,更需要好好引导。
本次民调显示,82.8%的人赞同强化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仪式。
早在2005年,李汉秋就在全国政协提案“重大场合不仅要奏国歌而且要唱国歌”,这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现在重大场合领导人都会带头唱国歌。全国各地的人们,在大冬天冒着严寒自发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这也让他很感动。他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养成教育,一代代传下去,就会养成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他同时也认为,仪式不能仅停留在国家、政治伦理层面,也要渗入老百姓的日常伦理、家庭礼仪中,“比如要讲究师生礼仪、父子礼仪,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赵丙祥表示,仪式重建非常重要,重建的责任应该落在每个人身上。如果不落实在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上,仪式重建是无从谈起的。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就会影响身边的人,逐步创造比较好的氛围,这种“民情”就是仪式重建的最重要土壤。脱离了生活的根基,对仪式的追求越热烈,它只会离我们的生活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