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4月20日电(实习生蒋琰 记者王鑫昕 周凯)今天,参加“走进美好新家园”——全国百所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的最后一批大学生记者,完成了采访任务。在为期5天的灾区行中,他们聚焦了寻常百姓的重建生活。
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于4月15日启动,其中大部分大学生记者分成3路,走进汶川、北川、青川,报道当地的灾后重建。此外,一支由10名大学生记者组成的“发现”小组,深入汶川、都江堰、彭州、什邡、安县5个地震受灾县市,在更大范围内关注灾后重建。“发现”之行由本报与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发现”小组的大学生记者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0所高校,他们用笔、相机、摄像机记录了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采访过程中,他们还通过微博实时播报了灾区见闻,引得众多网友围观。
5天来,“发现”小组实地探访了地震遗址和3年前参与安置和救援的灾区医院、体育馆,也深入重建后的农村、城镇、工业园和创业基地。他们还特别关注灾后重建中青年的表现,通过对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青年群体的访问,他们既了解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面貌,也感受到灾区新的生命力。
回想抗震救灾的悲壮往事,再看灾后重建的一项项成果,大学生记者们感受到灾区人民的顽强和坚韧。在彭州市楠新村,一位当地农民告诉四川大学《川大人》报社总编杨楚婷,地震第二天他就下田耕地去了。这让杨楚婷感触很深,她说,她将学习灾区人民遇到困难时体现出来的乐观精神。
中山大学《中大青年》社长卢一波说,通过5天的灾后重建四川行,他看到了和想象中不一样的灾区,也对灾后重建成果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他表示,将用自己的笔将灾区的重建风貌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