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宋庄有个“赔本”创业者

本报记者 王烨捷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26日   09 版)

    在外打拼创业10余年来,奚柏青从未做过“预计就亏损”的赔本买卖。她做过广告公司、化工公司、软件公司、文化传播公司,还开过餐厅,承包过电视栏目,说不上“干啥啥挣钱”,但至少每次创业前她都有明确的盈利预期。

    然而这次,她不仅做起了赔本买卖,而且还乐此不疲,“做好思想准备砸钱”。她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却始终在“赔着钱”。

    身边的朋友圈子悄悄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开着豪华汽车,穿着一身名牌,称呼她“奚总”,现在的朋友开小汽车的、骑自行车的、坐公交车的样样有,他们大多穿着颇有个性的文化衫、小夹克,见面都招呼她“奚奚”;过去她接触的朋友不是总裁,就是董事长,至少也是个经理,现在她逢人便称“某某老师”,有的“老师”还是北漂一族。

    在北京宋庄见到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深深吸引着这个老牌“生意人”往里头“砸钱”——“砸”向去年3月正式开张的“当代水墨艺术空间”,一家由她亲自操办的画院。

    宋庄的人和事,为这个长年在生意场上打拼的生意人打开了另一扇认知世界的窗户。有个76岁、满头白发的老画家,每天不辞辛劳,不收取一分钱报酬,戴着助听器打电话邀请艺术家朋友来奚柏青的画院办画展,时间长了,老画家能把画院的简介背熟;有个“在外头干得很好”、“不差钱”的专业策展人,只要是宋庄的朋友有事儿找他帮忙,他都一口答应,主动帮忙做展览,免费提供咨询意见;有个中年画家,专门开了一家饭馆,为生活在宋庄,有艺术理想,却“吃不上饭”的青年画家提供廉价的、甚至免费的午餐。

    没有唯利是图的利益争夺,没有明争暗斗的“同行冤家”,生意人和“宋庄人”之间渐渐产生了化学反应,奚柏青变得有些“清高”。

    曾有人愿意出大价钱在她的画院办画展,卖画所得与画院分成,但这笔买卖最终没能成交。

    这事儿如果搁在过去,奚柏青也许会毫不犹豫地接下这单活儿,“有钱赚,为啥不做?”但在深深融入宋庄文化的奚柏青眼中,这笔买卖“划不来”,“我看过那画,有很多假画,卖出去一来有损画院品牌,二来对宋庄那些努力画画、有创新力的新老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创办画院一年来,奚柏青已经在此投入了包括租金、展览费用在内共50余万元,却一分钱成本都没有收回。这样的情况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间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在这里办画展不要钱,卖画所得也不必给画院提成,“但只给有卓越艺术成就的或者有创新力的艺术家办画展。”

    她对艺术家成就的要求近乎“苛刻”,这种“苛刻”成为直接导致画院至今仍然无法盈利的“罪魁祸首”,也极有可能成为造就画院未来品牌影响力的动力引擎,“现在还没到赚钱的时候,先把品牌做起来再说。”

    说实话,创业十几年来,这是奚柏青第一次尝试打造一个“品牌”。她的一个愿景是,希望有一天艺术家们都以到她的画院办展览为荣。哪怕为此,她可能需要再“砸”5年,甚至10年的钱。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中国音乐产业再发维权集结令
文化部将查处百度MP3等14家网站
遇盗版假唱 可上网举报
销毁盗版
当文化遇见团购
宋庄有个“赔本”创业者
昆曲《牡丹亭》能否传唱校园
释放孩子未被污染的想像力
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