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菜贱伤农”现象在各地蔓延,田间地头的蔬菜价格低到几分钱一斤,但还是卖不出去。据中新社北京4月24日电,有北京业内人士分析,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增加,是蔬菜运不出生产地的原因之一。
这马上使人想到,国家发改委每次上调成品油价,总有一百个理由,而与此同时,他们却想说服或者“提醒”其他日用品“暂时不涨价”,包括去年对蔬菜价格一度祭出“限价令”。上调成品油价合不合理,这里姑且置而不论,关键是他们每次都自信涨价不会推升国内价格总水平,对CPI影响“有限”。
这是有据可查的:每次上调成品油价,都会发布一个“答记者问”,也都会谈到涨油价与国内价格总水平、CPI的特殊关系。比如,2007年11月1日涨油价,有关负责人说,经初步匡算,油价调整直接影响月度消费价格指数上升0.05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有限”。2008年6月20日涨油价,给出的说法是由于液化气、天然气、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居民用电等价格都不作调整,涨油价对CPI“推动作用有限”。
国家发改委之所以有此自信,乃是因为可以实施发补贴之类的政策措施,稳定国内价格总水平。比如,2月20日提油价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声言,将对种粮农民等给予补贴,各地将做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严控调价连锁反应。4月7日提油价后,他们又说,成品油价格上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地要按相关制度统筹解决。似乎是,国家发改委一“安排”,“连锁反应”就完蛋了。
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物价比发改委想像的要复杂得多,经济和物价有自身内在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即便可以控制,关键在于你的“安排”是否周详?况且,国家发改委的不少“安排”是要地方“统筹解决”,而地方未必“统筹”了,原因是他们财力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发改委在给政府定价产品涨价时,却在密集“约谈”日用品生产商,试图说服或“提醒人家不涨价。从道义上说,市场定价的企业,自己想涨价就涨价,定价纯属营销策略。况且,上游成本上涨了,下游产品不涨价是不行的。而政府定价产品涨价,总被发改委说得天经地义,而且温情脉脉。比如涨天然气、水电价格,他们总说涨幅“在居民承受能力范围内”;涨油价,他们对困难群体有补贴,有“安排”,像是考虑得极周到。
我们先且不说油价该不该涨,这两年没什么涨价缺理由,问题在于有关涨价的话语体系很悖谬。为什么你的东西能涨价,而其他产品按市场规律反而不能涨?反过来说,既然你要别人不涨价,你的东西固然稀缺,但凭什么独享涨价的特权?就算你涨价与限价出发点是对的,但你的逻辑错了,结果你限日用品的价格,可人家不涨不行,所以变相涨了;你声称提油价不推升CPI,但CPI发了疯。
具体到“菜贱伤农”现象上,田头的菜价几分钱1斤,而城里市场上菜价1元多,差价就有油价飞涨的苦劳与功劳。又因为油价飞涨,蔬菜进不了城,城市居民吃不到更便宜的菜,菜农种菜卖不出更好的价钱。发改委去年限菜价,不是违背价值规律吗?
杨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