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肇庆市中艺名砚厂来了一帮特殊的“客人”,他们既不是来做买卖的,也不是来鉴赏精品,而是给工人们带来了口罩、手套、袖套和围裙,上面还印上了团徽。年轻的工人们很诧异:端砚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祖祖辈辈工作的时候还从来没有过这套“装备”。
记者一打听,此事的发起人还是个门外汉——团肇庆市委书记王良华。原来,上一次开展“两进三同”活动时,王良华走进中艺名砚厂向青年工人学习制作端砚,他亲身体验到,制砚车间的生产制作环境粉尘较大。
在团肇庆市委下发的“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两进三同”后面重点加上了“四服务”。王良华说,“服务的落脚点一定要精准”。
在321国道上,从广西梧州骑摩托车回肇庆打工的黄照泉,一进城就受到了礼宾级的待遇——一群志愿者送上姜茶、热毛巾,旁边还有维修车辆的工作人员。每年春节后,321国道肇庆路段就会出现大批从云南、贵州、广西返回的务工青年,他们驾乘摩托车到珠三角工作,最高峰时达到几万辆,浩浩荡荡的“铁军”队伍,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正是了解了务工青年的这种往返规律,今年春节前后,团肇庆市委请来肇庆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吴华钦等领导,以志愿者的身份,一起在321国道及市内23个长途摩托车服务点和春运执勤点,提供交通疏导、医疗卫生、秩序维持等工作,结果引起巨大反响。
一个镜头至今刻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广西平南农民工杨木桂一边喝着粥,一边不住点头,“在这里,我们身暖心更暖。”
“共青团总是说为青年服务,但青年不买账就说明没有服务到点子上。”王良华朴实地说,一开始团省委开展“两进三同”,他也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到后来沉下身子到基层,才发现原来走了不少“弯路”。 王良华深有感触地说,一定要到青年当中去,在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中,才有可能探索出共青团有效的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
本报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