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垂柳依依。湖边的草地上,腰肢曼妙的姑娘们正在练习瑜伽;亭子里,两鬓斑白的老人 在吹拉弹唱;广场上,叽叽喳喳的小孩子在父母的看护下,踏着滑轮呼啸疾驰。这里,是淮北市南湖的一隅之景。湖边“皖北江南”四个大字,提醒着路人正身处安徽淮北市:一个以煤而闻名全国的重要能源地区。
“这里是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湖泊,蓄水量与杭州西湖差不多。”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指着“南湖”湖面告诉记者,淮北人民用实际行动证明,昔日采煤塌陷的滩涂地,可以变身为风光旖旎的生态公园。淮北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水面分成南湖、东湖、朔里湖、西湖和临海童湖五大块,涉及14个矿区,利用采煤塌陷区相继建成了南湖湿地公园、乾隆湖水上公园、东湖湿地公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群。目前,城区绿地率超过45%,森林覆被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17.12%和22.05%。
为了加强源头控制,淮北市还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大批污染企业搬出城区,城市天空一扫灰暗。“山青、水秀、天蓝”,淮北人民把煤城打造成为一座皖北乃至黄淮海地区山水生态城市,“皖北江南”城市魅力和创建特色初步显露,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近年来,淮北市的资源型城市特征逐步显现,市域内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淮北发展的瓶颈。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以文明创建统领城市转型,从转变观念入手,凝聚共识,形成人人重创建、人人促转型的生动局面。
在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煤电产业基础上,淮北市壮大煤化工接续产业,发展食品、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替代产业,非煤产业多年保持50%的增速,占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19.5%提高到2010年的48%。尤其是食品工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产业。2009年、2010年分别实现产值78亿元、120亿元,2011年有望突破200亿元。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转型,人文素质的提升更是关键和核心。据淮北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合军介绍说,2007年以来,淮北市已经有5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为安徽省第一,其中,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好人比例最大。“中国好人榜”是中央文明办自2007年发起的评选活动,主要依托中国文明网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推选出全国道德模范。
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的氛围形成,有赖于社会各界共同营造和努力。政府机关在文明创建中一马当先:开展“百名孝星”评选活动,一大批敬老孝老的社会典型脱颖而出;“十一五”期间,投资4亿多元,建成137个农家书屋、所有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127个农民健身工程;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同创共建文明城”活动,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把文明城市创建与争先创优活动结合;围绕提升人的素质,向不文明行为习惯开战,通过新闻媒体,发动群众开展全市“十大陋习”点评、讨论,营造讲文明光荣、不讲文明可耻的强大舆论氛围和声势;社区企业等也不甘落后:全市100多个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频繁举行,戏迷剧社、木兰拳剑、腰鼓等文化表演队活跃在社区、公园、广场。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