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深夜,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美军在巴基斯坦击毙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登的消息,全美上下一片欢腾。
然而,美军为何会选择“击毙”这种方式?而本·拉登的死对于全球反恐阵营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笔者试图在下文中做相关分析。
急于击毙暴露美急躁心态
其实,稍稍注意之前的新闻就不难发现,美国中央情报局已在数月前就锁定了拉登的行踪。去年10月27日,本·拉登发表将对法国发动恐怖袭击的录音被证实之际,北约一名高级官员就曾透露,“拉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藏匿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山洞里,而是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住所内。”
按照常理,一旦获得本·拉登行踪,美国会迅速出击。然而,美国之所以选择4月25日才下手,正是为了配合北约空袭卡扎菲的时间,以取得“双斩首”的战绩。
但结局并不理想。
北约军队斩首卡扎菲失败,仅击毙卡扎菲之子和其未成年的3个孙子,不仅导致北约斩首行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更使一些默认西方军事干预的中立国家和中间力量质疑北约行动的正义性。
与斩首卡扎菲相比,击毙本·拉登与其说是为了消除恐怖主义威胁,倒不如说是美国的一次快意恩仇。
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并迅速击溃塔利班政权后,近10年间又通过无人机和特种部队对塔利班残部实施持续打击。时至今日,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的战斗力已降至近10年来最低水平,对美军的威胁已大大减弱。
而近年来,美国在同伊朗总统内贾德、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等风云人物较量之余并没有忘记本·拉登。但是,击毙本·拉登的行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恐怖主义的势力,相反,选择从肉体上消灭的方式却暴露出美国的急躁心态。
活捉才算全胜,击毙胜负参半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一直将本·拉登视为“头号恐怖分子”。今年2月16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帕内塔在出席美国参议院关于全球威胁的听证会时,还谈及如果抓获本·拉登,会将其押送至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审讯,随后移送至关塔那摩美军监狱。
本·拉登在巴基斯坦的住所是位于首都伊斯兰堡附近阿伯塔巴德的一处宽大住宅,与当年萨达姆藏身的地洞相比有天壤之别。然而,美军此次未能重演当年活捉萨达姆的一幕。
这次美军特种部队的斩首行动,从战术上看堪称组织精密,干净利落。但如果能够活捉本·拉登,并对其公开审判,其政治效果要比一枪毙命好得多。如今美国的做法可能带来的恐怖主义报复将增大国际安全的风险,增大全球反恐的成本。
5月3日,相关媒体报道了美国刚刚举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有近80%的被调查者感到本·拉登之死带来一种不安全感,而参与调查的“9·11”事件遇难者家属表示,拉登之死并不能弥补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
另外,美国国务院已经发布公告,提醒出国旅游或在境外居住的美国公民提高戒备,防范本·拉登之死可能引发的反美袭击。
阿拉伯世界强硬派势力上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展强势反弹令人担忧
美国和北约“双斩首”的战略目的是以震慑效应迫使叙利亚、也门等国领导人就范,一鼓作气拿下大中东。然而,阿拉伯国家对本·拉登之死反应不一:沙特、阿联酋等亲美国家肯定了美军行动的积极意义,但也有一些阿拉伯国家和组织对美军击毙本·拉登表示谴责。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级领导人哈尼亚5月2日在加沙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拉登是阿拉伯圣战者,并称美军的此次行动“是美国压迫和杀害穆斯林和阿拉伯人行为的延续”。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则将美军的行为称为“暗杀”,还在网站上发布了一份 “反对暴力和暗杀”的声明,坚持不论任何人、犯了何种罪行,都支持对其进行公平审判,还要求西方国家停止将伊斯兰教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刻意丑化伊斯兰教形象的错误行为。
非常明显,这次斩首行动是美国绕过巴基斯坦政府在巴领土上单方面实施的,尽管巴基斯坦政府没有提出抗议,但美国的单边行为还是招来不少非议。
5月2日,奥巴马在白宫表示:“美国兑现了承诺,正义得以伸张,世界因为本·拉登之死变得更美好、更安全。今天让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奥巴马的讲话充分体现了美国式的自负,但作用于阿拉伯世界却很可能适得其反。
利比亚、叙利亚、也门领导人已经中止了交权、让权,重新整顿兵马,下定决心置之死地而后生,做殊死之战。利比亚、也门等国也可能会出现更大规模的难民潮涌入邻国,造成更大的动乱和恐慌。
与此同时,整个阿拉伯世界在西方压迫下,为获得生存机会,可能将重新出现强硬派势力增长之势。
更让人担忧的是,“双斩首”行动可能会使得包括西方在内的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国际努力遭受重大挫折,核生化武器的发展将在中东、非洲、南美、南亚地区强烈反弹,人类和平与发展大局面临挑战。
伊斯兰世界的改革派逐渐摆脱西方控制,中东乱战前途未卜
美国斩首拉登和北约斩首卡扎菲的行动,是对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和伊朗反对派的支持,但也很可能是伊斯兰世界改革派与西方分道扬镳的开始。
历史上,利比亚、伊朗和美国有着较深的恩怨,叙利亚被小布什政府列为“暴政国家”之一,而也门正逐渐成为基地组织新的主阵地。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逐渐增加了同上述国家政府间的互动,但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些国家反对派的支持。
从历史看,很多由美国人扶植起来的反对派最终都与美国反目成仇,特别是在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伊斯兰世界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这一地区,一些政治强人一方面利用美国获取自身利益,一方面并不甘心听命于美国。还有一些反政府组织本身就带有恐怖主义性质,敢于公开对抗外来势力,例如索马里境内的“伊斯兰青年运动”组织,其领导人穆赫塔尔·鲁布去年10月曾公开宣称,基地组织是索马里的圣战之父,自己是拉登的学生,坚决听从拉登的指挥。
事实上,从美国人蓄谋已久欲除掉本·拉登来看,其斩首行动并不完全在意料之外,但美国的手法还是使各国亲美的反对派认清了美国的本质。一些伊斯兰国家的改革派认识到自身其实就是美国的一粒棋子,一旦失去利用价值或者违背了美国利益就会遭到无情的抛弃甚至杀戮。
同时,美国这种靠斩首来取得胜利的做法,既不符合西方民主价值观,也不符合伊斯兰世界改革的政治需要。
本·拉登的死使美国政府对“9·11”事件总算有了个交代,然而这并不预示着世界就一定会像奥巴马演讲中表示的那样会“更美好、更安全”。
在横跨北非与中东的整个剧变过程中,美国欲将自身模式和秩序强加于伊斯兰世界,体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美国通过以暴制暴手段来维持局面的行为只能导致进一步的混乱和冲突。
林 东 李 瞰